當前報章為 第14126號
2025年11月01日
星期六
交通互聯促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
2025-11-01
【正視聽】港珠澳大橋在晨霧中如一條巨龍蜿蜒入海,橋面上一輛輛粵澳私家車正跨越海域,駛向香港國際機場的轉機停車場。這座被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超級工程,在2025年迎來新的里程碑——粵澳私家車可預約使用港珠澳大橋口岸自動化停車場的服務正式啟動。這一政策的實施不僅標誌著粵港澳三地基礎設施"硬聯通"的新突破,更展現出制度規則"軟銜接"的重大創新,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的"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戰略形成深度共振。
新政策將澳門私家車納入香港國際機場交通網絡,實質上突破了傳統的地域行政邊界,可以說是基礎設施互聯啟動大灣區經濟毛細血管。通過全自動化的轉機停車場,三地居民可以無縫接駁國際航班,這不僅是物理空間的延伸,更是經濟要素流動的加速器。這種互聯互通模式有效踐行了"十四五"規劃中"構建大灣區高效便捷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戰略要求。當澳門的私家車自由行駛在大灣區交通網絡中,實質上構建起一個自由流動的超級都市圈。可以想像,跨境交通效率的每一次提升,都將極大地帶動大灣區GDP增長。政策實施後,珠江西岸的物流成本、人員出行成本也大大下降,澳門服務業輻射半徑也將擴展到整個灣區4000萬人口市場。
政策的突破性在於通過電子化申請系統實現三地規則的深度對接,可以說是制度創新打破了"一國兩制"下的融合壁壘。港澳常規配額、粵澳兩地牌等不同制度在統一平臺實現資料互聯,這種"一網通辦"機制創造了灣區制度融合的典範。三地車輛標準、保險制度、駕駛員資質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互認,正是"十四五"強調的"推進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的具體實踐。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跨行政區的治理協同創新。澳門交通事務局、香港機場管理局、廣東口岸部門形成"三方共治"機制,在資料共用、應急處置、聯合執法等方面建立標準化流程。這種治理創新為灣區其他領域的制度對接提供了可複製經驗。根據規劃,到2025年末將有超過180項公共服務實現灣區通辦,涉及稅務、法律、金融等多個關鍵領域。
自動化停車場的24小時無人化運營,本質上是數位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典型場景,也折射出智慧交通可以重塑灣區產業空間格局。AI調度系統、物聯網監控裝置、區塊鏈資料存證等技術的集成應用,使粵港澳三地的智慧城市系統實現首次跨域融合。這種技術底座的打通,為未來灣區建立數位孿生交通網絡奠定基礎,這正是"十四五"規劃的"加快數位化發展"戰略在交通領域的具體落地。
民生融合催化灣區共同身份認同。當澳門家長可以自駕送子女到香港搭乘國際航班,當珠三角居民經港珠澳大橋赴香港開展商務活動,三地居民的生活空間正實質性融合。這種日常化的跨境流動,在潛移默化中培育著"灣區人"的共同身份認同。資料顯示,大灣區內部跨城居住人口已逐年遞增。交通政策的持續創新,正為這種新型生活方式提供基礎設施支撐,促進人才、文化、教育等要素的自由流通,真正實現"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建設目標。
站在港珠澳大橋觀景平臺遠眺,川流不息的車流正將三地的時空距離壓縮到極致。粵車南下,澳門私家車自由進出香港國際機場的政策突破,既是粵港澳協同發展進程中的關鍵節點,更是"一國兩制"框架下制度創新的生動實踐。隨著"十五五"規劃確定的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機制"軟銜接"、民生服務"心聯通"三大戰略持續深化,一個打破行政藩籬、融合要素市場、共用發展機遇的世界級灣區正在南海之濱加速成型。在這片熱土上,粵港澳三地正攜手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灣區答卷,為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提供創新樣本。
--昀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