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刻歷史坐標 推進國家統一

2025-10-27

【中新社北京10月25日電】1945年10月25日,台灣擺脫日本殖民統治,重回祖國懷抱。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是全民族的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榮光。歷史風雲的變幻,凸顯兩岸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80年後的今天,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銘刻這一中華民族重要的歷史坐標,更具有三層重要意涵。

一是堅持正本清源,捍衛歷史真相:1895年,日本帝國主義以戰爭手段脅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強行侵占台灣及澎湖列島。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大成果,是中國政府對台灣恢復行使主權的重大歷史事件。《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書》等一系列具有國際法律效力的文件,都確認了中國對台灣的主權,法理基礎堅如磐石。

台灣回歸祖國,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大成果,是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容歪曲、不可否定的歷史事實。面對“台獨”分裂勢力“台灣地位未定論”的炒作,以法理事實正本清源,是捍衛歷史真相的正義之舉。

二是弘揚團結精神,守護兩岸和平:“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在日本殖民鐵蹄下的台灣同胞心向祖國,從未停止反抗,更秉持“欲救台灣,必先救祖國”之信念,奔赴祖國大陸投身抗戰。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是通過團結全民族力量共同抵禦外敵,成為取得抗戰勝利、光復台灣的關鍵。

歷史一再證明,台灣的命運從來與祖國休戚與共,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不論是歷史上面對外敵侵略,還是當前面對外部勢力干涉和“台獨”分裂破壞,兩岸同胞唯有團結攜手,共同堅守民族大義,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守護台灣光復勝利成果,才能守護兩岸和平。

三是推進國家統一,共創美好未來:知史而明鑒,識古而知今。民族弱亂,是兩岸同胞之禍;民族強盛,是兩岸同胞之福。兩岸同胞共憶台灣光復歷程,必然能够深刻認識到,祗有國家強盛,中華民族的命運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強大統一的祖國,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最堅實的靠山。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於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夯實基礎、向前推進。今天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台灣同胞在此進程中,定然不會缺席。

在台灣光復80周年之際,以國家名義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將這個歷史坐標銘刻得更加鮮明,是對兩岸同胞共同心願的回應,更是大陸方面推進國家統一堅定意志的再次具象化,必將激勵兩岸同胞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偉大抗戰精神,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鬥。

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25日在紀念台灣光復80周年大會上所言:在這銘記歷史、共創未來的重要時刻,兩岸同胞要共同擔負起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歷史責任、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的歷史責任、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責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兩岸同胞將更有底氣和信心,攜手反對“台獨”,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促進同胞心靈契合,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共創未來、共享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