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餘位學者在南京共議台灣光復80周年

2025-10-21

【香港中通社10月20日電】 由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南京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2025年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19日在南京舉行。“台灣光復80周年”“兩岸關係走向”等議題成為百餘位來自兩岸及港澳學者關注的熱點。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仇開明表示,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台灣光復80周年。這兩大歷史事件展現了兩岸同胞面對外部威脅時不畏強暴、共禦外侮、追求統一、振興中華的堅決意志和偉大力量。

仇開明強調,台灣光復歷史證明台灣是中國領土一部分。他指出,賴清德當局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粉飾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否定抗戰勝利成果,否認台灣光復的史實,甚至將紀念抗戰勝利污蔑為“統戰伎倆與認知作戰”,是對兩岸同胞巨大民族犧牲的嚴重褻瀆。

在主旨演講環節和分論壇上,學者們就台灣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統治、心向祖國的歷史史實進行深入討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李細珠表示,乙未割台常被別有用心者渲染為台灣悲情的源起,甚至將之後由清朝在台官員和台灣地方士紳共同組建的“台灣民主國”看作“台獨”的肇始。

李細珠說,“台灣民主國”仍奉清朝正朔,是力阻日本割台的權宜策略,更是兩岸同胞共同抗日的象征。清軍和台灣義軍聯合抵抗了近五個月,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歷史研究所所長陳忠純指出,反割台鬥爭是兩岸民眾民族抗爭意識的集中反映,也讓人看到蘊藏在民眾中強大的愛國力量。辛亥革命後,大陸報刊和讀物中有不少內容涉及台灣,以警醒民眾的危亡意識。“幾十年間,‘光復台灣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的認識已深入民眾的國家民族意識中。”

至於民進黨當局鼓吹“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所謂“論據”——“舊金山和約”,該和約稱“日本放棄對台灣及澎湖列島的一切權利和要求等”,這同《開羅宣言》相比較,少了“歸還中國”字句。

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包承柯指出,冷戰對抗色彩是“舊金山和約”缺陷之一;其次,該和約構建過程缺少中國和蘇聯代表的參與,只在部分國家操縱下形成,并不能代表二戰反法西斯同盟國家的共同意志和利益;第三,該和約是在不邀請中國代表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中國領土歸屬問題,是損害中國利益的嚴重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