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經濟指數』創新高 科技投入貢獻明顯

2025-10-11

【香港中通社10月10日電】:財新智庫日前發佈“財新中國新經濟指數”,數據顯示:受勞動力和科技投入上昇帶動,九月份中國新經濟指數升至31.2,較上月上昇1.3個百分點,創下2021年以來的新高。中國民主同盟福建省委經濟專委會常務副主任、金融經濟師吳偉琪在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變化顯示新經濟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持續增強,中國經濟正從“規模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是中國經濟結構優化的積極信號。

“財新中國新經濟指數”每月2日發佈上月數據,旨在衡量中國經濟結構轉型中新興產業的貢獻度。“新經濟指數”覆蓋了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信息服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等10個類別。報告顯示:由於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效應明顯,高新技術製造業領跑,企業研發投入同比增長12%,尤其在半導體、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等“卡脖子”領域;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設備等行業成為拉動科技和勞動力投入的主力。

吳偉琪分析認為,國家戰略導向、綠色轉型需求等多維度因素支撐了新經濟的擴張: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提昇了全要素生產率;碳中和目標推動光伏、儲能產業投資爆發,相關科技投入指數在能源細分領域遠超平均水平,而科技貢獻率提高預示產業升級加速。

從具體數據來看,2025年前三季度,中國發明專利授權量同比增18%,科技型企業佔比提昇至40%;數字服務業持續擴張,雲計算、大數據服務指數環比上昇3.5%;5G基站、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完善,也降低了科技研發成本,提昇了投入效率。

新經濟指數還顯示:高端裝備製造業本月上昇幅度較大,上昇了0.9個百分點。製造業智能化改造促使9月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20%。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發佈的《世界機器人2025年報告》,2024年有超過200萬台機器人在中國工廠工作,是有記錄以來最高的年度總數。

新經濟產業的發展也促進了人才需求。據獵聘大數據研究院《2025 AI技術人才供需洞察報告》顯示,AI 技術崗呈現明顯高學歷化、高薪化特徵,遠超整體職位。

“勞動力與科技投入上昇體現‘人才紅利’與‘創新驅動’的協同,資本投入下降則反映去泡沫化的健康調整——這反映出,中國經濟正從規模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吳偉琪說。

近年來,中國政府不斷推進高質量發展,推動產業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從粗放增長向集約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新經濟指數”數據支撐了這一現實:資本正從房地產、傳統製造業等過剩領域退出,轉向新經濟領域,9月風險投資(VC)在新經濟行業的融資額環比增10%,“綠色金融工具”引導資本流向新能源和低碳產業。

與此同時,居民對智能家居、健康醫療等新經濟產品需求增長拉動消費升級;而全球科技競爭加劇則促使企業加大研發以維持產業鏈地位。

不過吳偉琪同時指出,目前,芯片等關鍵領域仍受制於國際供應鏈,需持續攻堅。儲能效率等技術瓶頸使得綠色產業仍需長期投入。“未來需通過政策精準性、技術攻堅與區域平衡,讓新經濟真正成為可持續增長的支柱。這一過程不僅關乎經濟數據,更決定著中國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