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4104號
2025年10月07日
星期二
雙區專道破擁堵 舊街喚新生
2025-10-07
【特稿】國慶黃金周的關前後街,復古人力車碾過青石板路,民國風燈牌與文創市集相映成趣。而氹仔舊城區,以“十五運”為主題,吸引遊客排隊打卡;氹仔舊城區,益隆炮竹廠的老牆下,遊客正憑消費單據兌換全運紀念品。澳門首次同期開放的兩處臨時行人專區,用無車的悠閒時光串聯起歷史脈絡與時代活力,書寫著文化社區建設的鮮活實踐。更以文化為筆、體育為墨,為社區活化與經濟復蘇寫下生動注腳。
人車分流,讓街巷重歸漫步質感,曾經的關前後街,電單車穿行於商鋪與行人之間;氹仔舊城區的街巷則因遊客與本地車輛交織,安全隱患與遊覽體驗不佳並存。此次臨時行人專區的設立,通過交通管制、增設圍欄與指引標識,徹底實現“無車化”:關前後街從大三巴街延伸至草堆街,形成約500米的步行長廊;氹仔專區則覆蓋益隆炮竹廠舊址至路氹歷史館周邊路段,串聯起多處歷史建築。
跨部門協作讓暢行體驗更趨完善。巴士站提前張貼繞行告示,街頭佈設大型導覽地圖,掃碼即可獲取活動資訊與商戶優惠;多語種志願者駐場解答疑問,“居民特約車”為行動不便者提供接駁服務。兩大專區以差異化主題啟動文化基因。關前後街主打復古風情,民國風裝置與人力車打卡點還原舊時光景,康公夜市的粵曲表演與文創市集交織,老鋪新攤共同勾勒市井記憶。這種“沉浸式漫遊”讓歷史建築從背景變成主角,真正釋放了舊區的人文魅力。體育IP賦能,益隆炮竹廠舊址的紅磚牆上,巨型全運吉祥物彩繪與“激情全運,活力大灣區”標語相映;沿途設置的乒乓球、羽毛球主題互動裝置,吸引遊客駐足體驗;消費滿50元即可兌換的全運紀念徽章、運動手環,更成為串聯“遊覽—消費—紀念”的紐帶。
這種“體育IP+工業遺產”的組合,讓文化傳播更具吸引力。客流集聚,為社區經濟注入強心劑,行人專區帶來的“無車環境”,直接轉化為消費吸引力。關前後街的文創市集、老字型大小手信店客流同比增長超40%,康公夜市的粵曲表演與特色小吃攤前,常常座無虛席;氹仔專區則因紀念品的兌換點設於益隆炮竹廠內,有效引導人流走進舊廠區,周邊茶餐廳、文創商鋪營業額平均增幅達35%。這種“沉浸式漫遊”帶來的消費轉化,不僅啟動了臨街商戶,更讓社區深處的特色店鋪被發掘。
這場關於街巷新生的實踐,證明了“以人為本”的空間改造,既能消解人車爭路的民生痛點,更能讓文化與體育成為社區的“流量密碼”。未來,當臨時措施逐步沉澱為長效機制,這些街巷終將成為澳門“小而美”文化社區的鮮活樣本。
--曉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