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4097號
2025年09月27日
星期六
『樺加沙』颱風大考下的灣區城市韌性
2025-09-27
【香港中通社9月26日電】 (香港中通社記者 錢林霞)超強颱風“樺加沙”以“風王”之姿呼嘯而來,考驗著世界級城市群的防災體系。從市民自發加固門窗到政府精準調度救援,從企業停工止損到社區互助網絡激活,灣區在“暫停鍵”下展現出制度韌性、技術賦能與公民意識的三重防禦。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監測預警預報中心、深圳氣象創新研究院工程技術分院副院長章勇鵬在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應急部門防災決策提供的技術支撐,為颱風暴雨等強天氣預報防災發揮重要作用。這場大考也檢驗著灣區在面對極端氣候時的“城市韌性”。
“此次‘樺加沙’的綜合災害影響與2018年重創粵港澳的‘山竹’颱風接近或相當,其突出特點是極端強度、巨大體量與穩定的移動路徑共同作用,引發嚴重的複合型災害。” 章勇鵬接受採訪時分析,“樺加沙”於菲律賓東部異常溫暖的洋面誕生並迅速汲取能量,其路徑選擇更顯“狡猾”——精準穿過台灣中央山脈與菲律賓呂宋島高山之間的巴士海峽中部通道,避開了這些天然屏障的顯著削弱效應,得以保存絕大部分巨大能量進入南海。
“樺加沙”的來勢之猛,威力之巨,令灣區城市嚴陣以待。香港、澳門、深圳、珠海相繼全面實行停課、停工、停產、停運、停業,城市驟然按下“暫停鍵”。
颱風“樺加沙”的挑戰,再次將超大城市應對極端自然災害的“韌性”建設置於聚光燈下。
各地防汛防旱防風指揮部提前48小時發佈預警,並經粵港澳三地協商一致,除了關閉港珠澳大橋,還封閉了包括西部沿海珠海段、廣澳高速珠海段在內的多條高速公路,以及淇澳大橋、橫琴大橋、雞啼門大橋等重要橋樑。此後通關口岸、機場、高鐵都相繼關閉。在這些協作背後,是各地應對災害的成熟預防機制。
針對此次颱風,中央氣象台於9月21日就與香港天文台、澳門地球物理氣象局、廣東省氣象台舉行聯合會商,集眾智研判“樺加沙”的發展趨勢與影響,為當地應對颱風提供支持。
“在颱風監測數據、精細化預報模型及預警信息的實時共享方面,粵港澳三地也已建立起成熟的業務化協同機制。”章勇鵬介紹,這一合作的核心基石,是預警中心歷經多年科研攻關所突破的關鍵技術——成功研發出中國首個面向對象的氣象資料同化系統“MOTOR-DA”。“該系統有效解決了中國氣象數值預報模式初始場質量這一‘卡脖子’難題。”
據瞭解,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監測預警預報中心是三地聯合建設的重點項目,在提昇防災減災能力的同時,促進三地之間的緊密合作,並為這個世界級城市群提供有力的氣象保障服務。
在此次“樺加沙”颱風應對過程中,三地氣象部門依託預警中心平台,實現了監測雷達數據、浮標站實況、衛星雲圖及數值模式預報產品的即時交換與融合分析。這種無縫協作極大優化了颱風路徑與強度預報,特別是對風暴潮和強降水落區的預判,為深圳、香港乃至整個大灣區爭取到更充分的應急響應部署時間,有效保障了城市核心功能運轉和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在此次大災害面前,粵港澳三地憑借預警系統的完善、防範措施的全面以及城市各部門運作系統的協同,使灣區市民在這次強大的颱風災害面前,竟然表現出了面對“樺加沙”時幽默的鬆弛感,有市民戲言微信朋友圈竟然洋溢著“過年”般的感覺。
然而,“樺加沙”的極端性也提示著未來方向。章勇鵬坦言,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挑戰,韌性城市建設需著眼長遠,在完善公眾預警的同時,亟需發展面向城市生命線行業的“靶向式”預警。電力、交通、水務、能源、港口等關鍵行業的運作模式各異,災害承受力和應急需求差異顯著。應該為這些維繫城市命脈的行業量身定製預警指標和響應預案,形成覆蓋“災前精密監測、災中精準防控、災後高效恢復”的全鏈條閉環管理,將是提昇大灣區整體韌性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