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溥森:社區商圈上層設計重在改善實體營商

2025-07-11

【來論】日前,在立法會大會舉行的口頭質詢大會上,特區政府經濟財政司(以下簡稱經財司)司長戴建業在回答議員質詢時表示,為了更好地活化六大片區和構建成創新型的社區商圈,政府已成立跨範疇工作組,經濟財政範疇負責統籌和協調各項工作。這意味著六大歷史片區的活化工作,將由從上屆政府決定的由社會文化司(以下簡稱社文司)牽頭,正式由今屆政府調整為由經財司統領,實際上就是政府的一次自我糾偏持正。

人們記得:2023年9月,政府為配合“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推動“一基地”建設,專門聯同6家綜合旅遊休閒企業共同推進六大歷史片區活化工作。6大博企也表態承諾,在未來的10年內將投資1188億澳門元參與舊區活化工作,並在具體分工上還作出如下的責任安排:“銀河娛樂”負責“荔枝碗舊船廠”部分區域;“美高梅”負責“媽閣塘”片區;“永利”負責“福隆新街”步行區;“澳娛綜合”承包“內港碼頭(內港23~25號碼頭)”區域;“金沙中國”負責離島“官也街”一帶的活化;“新濠國際”則負責“新馬路及十月初五街”一帶區域等等。於是人們滿懷希望,翹首企盼各區通過活化,能收到社會影響和經濟效益的槓杆式效益。

然而實際不如預期:政府社文司去年底公佈說,歷史片區活化以來,各個片區合共舉辦750場藝文演出,併為超過200個單位提供演出機會,活動期間吸引逾170萬人次到訪。其它的就緘口不言,諸如內港23/25碼頭維修翻新、福隆新街安裝篷頂、荔枝碗舊船廠進駐硬件等工作進展,以及費用支出多少?商圈收益如何?則一概諱莫如深,不見片言隻字的披露。所以,當有關方面最近要求在工商業發展基金追加6.5億澳門元時,便備受各方的質疑:(1)每區整個扶持與活化工程的預計費用是多少?(2)該筆款項如何確保有的放矢地精準使用?(3)如何實實在在地在改善片區營商環境中,協助中小企業在困局中突圍?戴建業頗有信心地表示,為把六大片區打造成各具特色的商圈,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以及為居民和旅客提供文旅休閒新體驗,藉此提振社區消費,工作組正在檢視過往活化片區工作的基礎上,以新思維制訂有關片區發展的頂層設計,同時,有序推進不同活化項目,強化片區之間的連接及協同發展。另一方面,將會藉著各項大型表演和活動的舉辦,加大引客入片區輻射,為營造社區商圈添加動力。

不錯,前段時期各個片區確實不定期地舉辦有各類的文藝演出或文創市集等活動,社會團體、悠閑企業和表演單位等,都為此作出積極的努力。但亦無須諱言,表面呈現五彩繽紛的表象,也突顯出彼此內容的同質化,表演節目以孤芳自賞的居多。加上活動場地普遍受到舊區環境的局限,多數設在片區外圍前地,導致遊客的腳步難以延伸到在街巷穿行。沒有遊客流量,當然催生不出購物消費。出現這種不遂人願的後果,主要的原因是當局前期對六大片區的活化工作未有提綱挈領去統籌佈局,沒有按六區一盤棋的大局觀去策劃部署,各個片區的行動各行其是,資源沒有整合,更沒有把“推動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結合起來,運用年假節慶的機會,聯合區內及周邊商戶攜手合作共襄盛舉。形成文旅與商貿脫節,片區之間缺失聯動,更沒有高潮疊起的銜接,於是不僅失去互相輝映的作用,而且使整盤計劃推進成效大打折扣。結果投放大量的人力財力,勞師動眾搞了一場“大龍鳳”之後,曲終人散之際便是市面回復冷清之時。片區活動時有時無,沒有區域特色,沒有恆常續辦,旅客難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擱下的是人走茶涼,過後不思量的遺憾。整體上與現時每天平均10.6萬人次入境的狀況不成比例。

也許為了扭轉現狀,今屆政府把六大片區活化工作從以前的“以文促旅”的思路,調整為現時以“社區商圈”和開發社區人文文化作為發展定位。此舉應是與時俱進的改變,隨之在上層設計上調整發展路向與工作策略也很有必要。問題在於,扶持中小企,活化舊城區是一項牽涉面廣、情況復雜、工作量大的社會工程,單憑一個司級部門之力恐怕力不從心,所以在開展上層設計過程中,經財司作為統領部門應主動進取,善用跨部門協調機制,以創新的魄力和擔當的勇氣,打破官場壁壘,認真對前段工作作出是其是、非真非的階段性檢討,評估得失,查找原因,總結經驗。在頂層設計制定政策時,首先把自身層面的工作設計好,著重從“全能型”的角色向“效能型”的職能轉變,切忌把新思維與趕時髦等同起來。必須知道,民生區中小企業實體商戶並不反對電子政務和科技賦能的各種舉措,只不過它們現時逼在眉睫的需求是續命生存,而非動聽的口號與華麗的遠景。他們當務之急是政府優化資源配置、改善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所以坊間都希望各級官員能走出冷氣房,踏實深入基層接地氣,直接聆聽市民的真切呼聲,然後用看得見、摸得到的實惠措施,扶助社區中小企的經營,關顧社區弱勢群體的民生。同時,也希望能規劃好片區內的交通配套、的士服務、車位劃分、市容美化、夜間娛樂和美食體驗等工作,配合親子樂、康養遊等多元旅遊,吸引遊客入區消費。

今年是“澳門歷史城區”申遺成功20周年的喜慶日子,鑑於眾多世遺景點散落在各個片區的橫街窄巷,當局應藉此契機,利用這扇窗口透過街巷典故和社區美食,講好澳門故事,撩逗遊客入區探古尋源的興趣。

為有序推進“社區商圈”,建議當局認真做好中小企業的調查統計工作,為避免籠統扶助,宜按不同的行業、不同企業的成長周期,進行分門別類的統計,針對不同的困難,然後通過大數據分析,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制定不同標準具差別性的分類扶持。所以,追加援助金的使用,除了考慮新口岸片區的今年特殊性外,亦要照顧到其它的歷史片區的需要,這才能公平、公正平衡各方關係,在共建社區中共享共樂,促進社會的團結和諧。

--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永遠榮譽會長 陳溥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