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4028號
2025年07月09日
星期三
特朗普關稅函『漏掉』歐盟印度 背後有何玄機?
2025-07-09
【香港中通社7月8日電】:美國總統特朗普當地時間7日表示,將從8月1日起分別對來自日本、韓國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進口產品徵收25%至40%不等的關稅。然而,外界關注的歐盟和印度並未在這份名單之中,引發諸多揣測,背後有何玄機?
旅歐政治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宋魯鄭8日對香港中通社分析稱,這可能涉及三層原因。
首先,美國與歐盟、印度的談判尚有進展。宋魯鄭觀察到,歐盟近期持續釋放樂觀信號,顯示其可能在某些議題上妥協,甚至接受不對等條件。印度與美國的談判進程可能類似,雙方或許已接近某種共識,因此未被列入首批名單。這種策略顯示特朗普傾向優先處理談判進展較慢或較不配合的國家。
其次,這份名單可能僅為第一批,後續或有第二批名單。宋魯鄭認為,首批名單的公布本身是一種施壓手段,針對被美國視為國力較弱或較易妥協的國家和地區,意在“殺雞儆猴”。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未被列入,而名單中的國家和地區多被認為可在截止期限前進一步施壓。若這些國家和地區未達成美國滿意的條件,可能被列入後續名單。
第三,歐盟與印度的獨立性使其未被列入首批名單。相較於日本與韓國因安全議題高度依賴美國,缺乏反制能力,歐盟與印度在安全領域具備一定自主性。這使得美國在對其施壓時更為謹慎,選擇將其留至後續談判階段。日本與韓國雖經濟規模龐大,但因安全依賴而難以報復,因而成為首批目標。
此外,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原定7月9日到期,卻被特朗普延長至8月1日,此舉背後有何玄機?宋魯鄭分析,這既是談判策略的延續,也反映特朗普一貫的行事風格。
首先,延長期限是特朗普慣用的談判手段。宋魯鄭指出,類似策略已被反覆使用,例如政策從4月2日延至4月9日,期間還出現對歐盟關稅的提前實施與撤回。這種動態調整顯示特朗普會根據談判進展靈活改變策略,持續向相關國家施壓。延期至8月1日,旨在為談判爭取更多時間,換取對方讓步。
其次,政策調整與美國經濟承受能力及對方國家表現密切相關。宋魯鄭舉例,4月2日政策修改的主因是美國經濟難以承受衝擊;而歐盟在數字稅議題讓步後,美國隨即推遲關稅。這表明特朗普的決策高度靈活,會根據內外因素動態調整。
在宋魯鄭看來,8月1日並非最終期限。無論是提前實施關稅,抑或再次延期,特朗普均可能根據談判進展或個人意願改變計劃。例如,TikTok協議已延期三次,且特朗普甚至無視需國會通過的法律條文,顯示其決策不受規則約束。
宋魯鄭進一步指出,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不僅是談判策略的體現,更反映其性格特質——無視規則、承諾乃至法律。即便是已簽署的協議,如美加墨協定,也在其第二任期初被重新審視,令人意外。這種反覆無常正是特朗普一貫作風,使其政策充滿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