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4027號
2025年07月08日
星期二
今年首宗登革熱 敲響健康警鐘
2025-07-08
【特稿】近日,澳門衛生局公布了今年首例本地登革熱病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該患者為72歲女性,居住在海邊新街七號基達大廈,日常活動範圍局限於住址周邊且無外遊史,却意外感染登革熱I型。
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病毒引起、經伊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在全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廣泛流行。在我國,近年來由境外輸入病例引發本地疫情的情況時有發生。其臨床特徵表現爲突起發熱、全身疼痛、皮疹、出血及白細胞减少等。多數病例病情較輕,少數則會發展爲重症登革熱,出現嚴重出血、休克及重要臟器損傷,甚至危及生命。人群普遍對登革熱易感,感染後對同血清型病毒可産生持久免疫力,但對不同血清型無法形成有效保護,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還會增加重症風險。
此次澳門出現首宗登革熱病例,幷非偶然。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蚊蟲的活動範圍和繁殖能力都有所增强,加上人員跨境流動頻繁,登革熱傳入幷引起本地傳播的風險持續攀升。2024年,全球及澳門鄰近地區登革熱流行形勢嚴峻,巴西、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地病例數衆多,廣東省和香港也有不少病例,這都給澳門的防控帶來了巨大壓力。
面對登革熱的威脅,預防工作至關重要。個人層面,要做好“清積水、滅蚊蟲、防叮咬”。居民應定期檢查幷清理家中花瓶、花盆底盤等各類積水容器,水生植物3 - 5天換水一次並清洗根部,避免閒置容器積水,不給伊蚊幼蟲提供生存環境。可使用衛生殺蟲劑定期滅蚊,在蚊子活動頻繁的清晨和傍晚時段,儘量少在樹蔭、草叢等地方逗留。房間安裝防蚊網,睡覺時掛好蚊帳,外出時在暴露皮膚上塗抹驅蚊劑。
社會層面,澳門預防登革熱工作小組已採取行動。針對此次病例,衛生局派員到患者住址開展防範性滅蚊工作,對發現有積水容器進行處理,並對居民進行宣傳教育。後續還將在海邊新街基達大廈一帶風險區域持續開展滅蚊行動。從更宏觀角度,工作小組計劃加強跨部門協作和與社團聯動,深入社區開展清除孳生源的蚊患防控工作,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對登革熱的認知和防範意識。
登革熱防控是一場長期的戰役,需要特區政府、社會和個人共同努力。政府部門應持續關注鄰近地區疫情動態,完善監測預警機制,加大防控投入;社會各界要積極配合,參與環境整治和宣傳活動;居民個人更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提高自我防護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降低登革熱傳播風險,守護澳門居民的健康。
--筱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