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開展「人工智能全社會通識教育行動」
實現「AI時代,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
2025-07-04
今年4月底,社會文化司司長柯嵐出席2025年度社會文化範疇施政答辯期間曾透露,將會全面推進AI教育,面向全澳推出初、中、高級AI課程,又計劃將科學館的AI設置搬到日間長者中心,讓長者對AI防騙,手機應用有認識,達至全社會、全年齡對AI有通識教育。教育及青年發展局與澳門科學館與本澳主要社團已經於6月23日開展了“人工智能全社會通識教育行動”,以線上線下方式,全面鋪開推廣全民人工智能教育,實現「AI時代,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
會上網,不等於會用AI
資訊科技發展之下,人工智能(AI)近年進入了飛躍的里程。本澳互聯網使用人數雖然眾多,而且用戶的年齡層廣,但會上網,不等於會用AI。據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2024年全澳有接駁互聯網的住戶共200200戶,佔整體住戶(205000戶)97.7%,按年增加0.4個百分點,當中透過流動網絡上網(198900戶)的住戶比例進一步上升0.6個百分點至99.4%。全澳互聯網使用者按年增加13000人(+2.2%)至610300人,當中超過九成(91.4%)的使用者有每日上網習慣;互聯網普及率(94.0%)增加1.2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士的普及率(81.3%)增幅最為顯著,按年增加3.5個百分點。上網目的方面,仍以「通訊/瀏覽社交平台」(578600人)為主,按年增加1.6%,其次為「娛樂」(547300人)及「銀行服務/移動支付」(457400人),分別增加20.3%及1.8%。
AI也經歷過數代發展浪潮
AI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的縮寫,原來AI一詞的出現,距今已有80年。據維基百科資料,在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來自不同領域(數學、心理學、工程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的一批科學家開始探討製造人工大腦的可能性。1956年,人工智能被確立為一門學科,人工智能的研究領域確立於在達特茅斯學院舉行的會議,自此數十年,在政府官僚和風投資本家之下,AI經歷了幾次大起大落,並在當中取得進展,第一波浪潮被喻為黃金年代,於1956 – 1974年之間出現, 到了70年代,AI開始遭遇批評,隨之而來的還有資金上的困難。AI研究者們對其課題的難度未能作出正確判斷,此前的過於樂觀使人們期望過高,當承諾無法兌現時,對AI的資助就縮減或取消,令第一次AI低谷在1974 – 1980年出現;第二波發展浪潮於1980—1987年出現,但在1987—1993年, AI迎來第二次低谷,經濟泡沫破裂也在政府機構和投資者對AI的觀察之中。AI進入第三波發展浪潮於 1993—2019年期間誕生,是大數據與機器深度學習時期,往後,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機器學習得益於新方法的出現、性能強大的計算機硬件的應用龐大數據集的收集,被廣泛應用解決學術和工業上的問題,重新引發了人們對AI的投資和興趣。
近年,CHATGPT、POE、DEEPSEEK的出現和應用,推進了AI在民間的應用和發展,多國的居民趕上這股科技發展熱潮,令AI在民間、工商業等不同領域的發展步伐都加速起來。如今,AI在手,就等同擁有十八般武藝,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另外,作曲、唱歌、文學創作、藝術創作、科目解題、製作動畫、影像生成,以至虛擬節目製作,都能由AI一手包辦,懂AI,馬上可以令技能提升,有甚麼不明白、不知道,一問AI便能得到答案和建議。
本澳開展「人工智能全社會通識教育行動」
人工智能(AI)作為人類發展的新領域,不僅重塑了社會生產與生活方式,更深刻改變了知識生產與傳播的模式。今年4月底,社會文化司司長柯嵐出席2025年度社會文化範疇施政答辯期間曾透露,將會全面推進AI教育,實現「AI時代,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為落實特區政府的人工智能全社會通識教育政策,積極構建澳門人工智能科普教育體系,教育及青年發展局與澳門科學館聯動本澳主要社團共同主辦「人工智能全社會通識教育行動」,標誌著澳門在普及人工智能知識、提升全民科技素養的道路上邁出堅實一步,為澳門的科技教育事業開啟新篇章。
人工智能全社會通識教育行動將秉持「以人為本,智能向善」的原則,與本澳多個大社團緊密合作,構建涵蓋線上線下、多層次、面向全社會的終身學習體系,包括由「AI認知與識別」、「AI邏輯與工具運用」及 「應用AI 解決實際問題」三個維度出發,深入開展 工作,聚焦全社會通識教育。
首先,科學館設計三層次課程體系,突出涵蓋面 廣泛的「全齡友好型」特點,滿足不同人士的多元需求。基礎課程針對長者及初學者,著重AI認知與安全應用,幫助建立信任;中階課程面向一般居民,教授實用的AI工具應用,如親子互動或學習輔助;高階課程為在職人士及企業員工提供進階培訓,提升職場競爭力。為確保課程內容緊貼前沿,科學館將與科技企業合作,持續更新課程並培訓專業AI導師。其次,全社會通識教育行動將深化與社團的協作,精準對接社區需求,尤其透過與工聯、街總、婦聯等社團的緊密聯繫,深入了解長者、親子家庭、在職人士等群體的實際需要,量身定制課程與活動,借助社團的網絡優勢,推出外展教育服務,將AI 設備與教學資源帶入長者公寓、日間中心及社區院舍,以關懷、關愛、關心推動這一群體便捷參與學習,確保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此外,將定期舉辦「AI 大講堂」,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分享AI前沿技術、應用案例及行業趨勢,實現「AI時代,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的願景。期望透過全社會通識教育,讓不同年齡、職業與教育背景的人群都能掌握人工智能知識,培養敏銳的感知力、創新的思維力與持續的學習力,以助於提升個人在數字化浪潮中的競爭力,拓寬職業發展路徑,更能推動各行業智能化轉型,加速產學研融合,構建人機協同、跨界創新的發展生態。
深入滲透澳門社會各階層,提升全民科技素養
澳門科學館董事長穆欣欣於6月23日於「人工智能全社會通識教育行動」開幕禮上表示,推進全社會通識教育是凝聚社會共識、營造創新生態的應時之舉,也是促進公平正義的必要之舉,讓每一位市民都能共享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紅利,實現人的全面發 展與社會進步。又指,科學館已組織多項 AI 科普教育活動,包括將於6月下旬舉辦面向公眾的AI系列課程,協助參與者掌握AI應用技能。7至8月期 間還將推出逾30場AI科普教育活動。未來,還將繼續深化與社團及科技企業的合作,整合各方資源,構建全面、可持續的AI教育生態。透過多方協作與創新實踐,人工智能通識教育將深入滲透澳門社會各階層,為提升全民科技素養、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注入新動力。
校園開展AI教育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則表示,澳門特區政府積極貫徹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遵循「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方針,致力構建人工智能科普教育體系,開展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及全社會通識教育。包括從高等教育和非高等教育兩方面入手開展AI教育。教青局還指,在高等教育層面,澳門多所高校已開設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及學位課程,並在其他學科中融入相應內容,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在非高等教育層面,透過修訂課程框架及基本學力要求的行政法規,正式將人工智能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並在資訊 科技科課程指引中新增相關內容,從小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和應用能力。為對接國家《教育強國建設規劃 綱要(2024-2035年)》,教青局今年將開展非高等教育規劃中期評估,進一步完善科技教育支撐體系。同時,透過教育基金,支持逐步優化學校軟硬件設施,資助建立人工智能教室,並啟動「智慧教學」服務平台建 設,預計於2026/2027學年供全澳中學使用。
AI發展一日千里,有人憂慮發展過急或進化而產生其他負面情況,最重要是市民學會使用AI、掌握AI的應用後,勿過度依賴,要保持一種求真、求知、求學、求甚解的態度,與AI共同演進,令AI成為便利生活的一種科學工具,讓社會及居民與澳門智慧城市的發展共同邁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