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篩查年齡降至五十歲

2025-07-01

衛生局擴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衛生局昨介紹大腸癌篩查計劃,中為伍家驥

【本報訊】衞生局自二零一六年開始,開展大腸癌篩查計劃,並逐步擴大篩查對象的年齡範圍,而自今日(七月一日)起,衛生局的大腸癌篩查計劃將下調年齡至五十至六十九歲,即建議出生年份為一九五六至一九七五年的居民參與,市民可透過網上或親臨預約參加大腸癌篩。該年齡段有三點九萬名居民,衛生局按過去參與率推算,預計將有四千多人參與,並指額度足夠。

大腸癌是全球常見癌症的第三位,癌症致死人數排第二位。而在近十年的數據,大腸癌在發病率和致死個案都高居本澳的第二位。自二零一六年開始,衛生局開展大腸癌篩查計劃,並逐步擴大篩查對象的年齡範圍。根據統計,截至今年六月,在五十五至六十九歲這一適用年齡區間中,共有三萬一千名合資格市民參與了衛生局的篩查計劃,比例約為百分之十七。十年來有二千九百九十九位參與市民接受了大腸鏡檢查。當中,有三百一十二人發現高危瘜肉,以及有一百六十八人確診為大腸癌。經大腸癌篩查計劃發現的一百六十八例癌症,其中有三分一是屬於零期的原位癌,約一半的癌症是零期至二期的早期癌症,這些早期癌症只要經過及早治療,存活率很高。例如零期的大腸癌,在接受適切治療後,其五年生存率為百分之九十五,而一期和二期,五年生存率分別也可達百分之九十三和八十。致死率方面,根據本澳癌症登記系統資料,近五年(二零一八至二零二二年)大腸癌的致死率較二零一六年以前(二零一三至二零一七年)下降了百分之十二點六,而近年大腸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上升了約百分之八。

仁伯爵綜合醫院胃腸科顧問醫生伍家驥昨表示,隨著人口老化、飲食不均衡等多種不良因素影響下,相信未來的大腸癌發病人數將持續增加。因此需要主動介入,提升市民對大腸癌的認知度和加強預防措施的力度,故衛生局下調該計篩查對象年齡至五十至六十九歲,即建議出生年份為一九五六至一九七五年的居民參與,令更多居民受惠。之前有關篩查的參與率只有百分之十七,市民參與度有需要提高,由被動變主動,不要等發現有問題才檢查,即使沒有症狀也應主動參與篩查,及早預防。又指,局方與本澳三間合作醫療機構作腸鏡檢查,亦有與離島醫院研究如何分流及轉介,以年齡段有三點九萬名居民,衛按過去參與率推算,預計將有四千多人參與,相信額度足夠。

伍家驥又表示,有關篩查計劃會持續擴大適用年齡,現階段先下調年齡,下一步計劃將年齡上調至七十四或七十五歲。

是次篩查計劃主要針對:持澳門居民身份證(包括永久和非永久)、年齡介乎五十至六十九歲、最近五年內無進行大腸鏡檢查、最近兩年內無進行大便潛血檢查、無大腸癌病史,可免費的大腸癌篩查計劃。居民可透過網上或現場進行預約登記,如登入一戶通,可進入“我的健康” -“醫療服務預約”—“大腸癌篩查預約”進行登記,按照指引填寫簡單問卷和同意書,選擇合適時間和所屬衛生中心,即可生成二維碼,然後持二維碼到衛生中心領取糞便樣本採集瓶。選擇現場登記的居民可攜澳門身份證親臨所屬衛生中心進行咨詢,簽署同意書和填寫問卷,領取糞便樣本採集。成功登記的居民在所屬衛生中心領取兩個糞便樣本採集瓶,屆時衛生中心工作人員亦會詳細向居民介紹採樣方法,成功採樣兩個標本後交回衛生中心即可。如糞便潜血若呈陰性結果,衛生局將不會發出通知,建議居民兩年後再做糞便潜血檢查。糞便潜血若呈陽性結果,衛生局將以電話通知,儘快安排陽性者領取大腸鏡檢查轉介信,前往合作的醫療機構接受大腸鏡檢查,衛生局支付該項檢查費用。而目前與政府合作的醫療機構包括鏡湖醫院、銀葵醫院和科大醫院,大腸鏡檢查之前須接受門診評估是否適合進行大腸鏡檢查。另外,為提醒居民參與篩查,凡符合篩查計劃之人士,於衛生中心成人保健或非預約門診就診時,門診醫生將主動向居民推薦大腸癌篩查計劃,並經由居民確認符合條件後,可直接在衛生中心進行登記和領取糞便樣本採集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