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為AI分真假 做個會思考的網民

2025-07-01

【特稿】AI(人工智能)發展迅速,亦更上一層樓,近期,已經發展至AI真人騷、訪談節目,由觀眾、主持、受訪者、場景,對答內容等,由AI一手包辦,若不提前告知此為AI之作,畫面真實程度不會令人存在懷疑。由於AI進化快,早前數月才剛興起的AI圖像生成,到如今AI生成影片,在這個訊息傳播速度極快的年代,更加要小心各資訊,眼見已未必為實。而立法及執部門也需要研究,對AI生成的監管和引起違法行為的處理,不能落後。

AI生成不同風格的圖片早數個月才在網絡興起,獲各地用戶所追捧,日本動漫風格的圖片,令一眾動漫迷樂此不疲,想不到事隔數月,AI生成科技手段已經一日千里,生成影片、真人騷、訪談節目等,栩栩如生。不過,背後帶來版權和真偽引起的責任問題,有文創和文化藝術界人士認為,AI生成某些著名的繪畫風格,侵犯了原作的版權,亦有發生將主角P圖到某一情景,令人產生誤會或信以為真的情況。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受眾需要小心處理資訊,不論是影片、圖片或文字,眼見不一定為實,最好還是要先檢查真實性,特別是在轉發之前,即使是無傷大雅的娛樂性影片、畫面或資訊,都要先了解真實性,否則後果可能牽連大波,有可能影響到社會穩定、澳門形象、公共部門公信力、形象等。

歐盟已立《AI 法案》(《AI 法》),採用風險分級的監管方法,根據AI 帶來的風險等級,對AI 的使用施加不同的規則,被視為全球首個全面的AI 監管框架,包括禁止、高風險和需透明義務,社會評分和即時遠距生物辨識禁止使用AI ;對於高風險AI 應用,如醫療保健、金融、能源等行業,法案要求嚴格的治理、風險管理和透明度,違者將面臨高額罰款,藉以促進創新,同時確保公民的健康、安全和基本權利。對於互聯網犯罪,本澳目前透過《打擊電腦犯罪法》,對利用網絡作出觸犯法律的行為,例如公然教唆犯罪、讚揚犯罪、散播謠言、侮辱或誹謗他人等, 將構成犯罪,須負上相關刑事責任。面對AI,應研究再修法,使之能跟上社會和科技發展步伐,尤其針對AI 生成的內容,要作好等級和風險監控,追查源頭來源,亦可以研究設立如「反詐騙小程序」,供用戶查閱影片、圖片的真偽,減低誤傳引發的社會危機;用戶要有凡事「FACT CHECK」(事實查核)的習慣,不要以訛傳訛,人傳我又傳,做個會思考的精明網民。

日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