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性拆建物已可在內地海域處理

生態島再沒必要

2025-07-01

【本報訊】本澳的惰性拆建物料已可在內地海域處置。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認為,在澳門水域堆填「生態島」已沒必要,政府應該積極保護高生態價值的澳門白海豚棲息地。政府也應加速開拓建築廢料再利用的可持續建築廢料管理替代方案。

一年多前,政府以建築廢料堆填區已達飽和為理提出堆填「生態島」,這個計劃是在路環黑沙與竹灣之間的龍爪角對出約一公里海面,利用建築廢料、垃圾焚化後的爐渣、固化飛灰物及混雜建築餘料堆填「生態島」,那位置是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水域,「生態島」計劃遭到倡議海洋保育人士的反對。

最近,國家生態環境部與澳門特區政府簽署《關於澳門惰性拆建物料在內地海域處置管理工作的合作安排》(以下簡稱《安排》),藉此建立長效機制,將澳門特區符合國家規定的惰性拆建物料在內地海域處置。環保局局長葉擴林形容,這是透過區域合作處置惰性拆建物料的突破。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表示,是次《安排》促成區域合作,澳門的建築廢料可以運到內地,而不再局限於澳門陸地或水域內處置,打開了澳門建築廢料出路的大門,因此在澳門水域的白海豚棲息地堆填「生態島」已沒必要,政府應以「環境優先」及「預防原則」,加以保護澳門水域及國家一級受保護珍稀野生動物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

根據文獻資料,高達七成的澳門水域屬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而且擬建「生態島」填海選址早已被確認為高生態價值的水域(捕食及移動走廊),被建議劃成白海豚保護區,不建議進行填海破壞。

中山大學提交給政府的白海豚生態調查報告中曾指出:二○二○至二○二一年間使用澳門海域的白海豚有一百四十四隻;澳門海域作為白海豚的重要捕食區,該區域對中華白海豚的種群穩定發揮重要作用;澳門海域是伶仃洋和磨刀門白海豚核心棲息地的唯一重疊區,也是維持整個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完整度的重要水域,因此建議於路環南部特定水域劃設白海豚保護區。

麥希汶強調,保護中華白海豚迫在眉睫,政府應向市民承諾擱置「生態島」填海計劃,並加快展開劃設澳門白海豚保護區的工作。

「利用填海方式處置建築廢料並非最可取的做法,處理建築垃圾不需用海,更不需犧牲珍貴的海洋空間。」麥希汶表示,澳門超過八成的建築垃圾是可回收再造的惰性物料,可轉化成再造混凝土、瀝青和環保磚塊等有用的資源,具有使用和經濟價值,再利用是可持續建築廢料管理的無害化替代方案。

不少澳門鄰近的內地城市都以實現無廢城市為目標,包括落實建築廢料再利用,其技術和產業鏈愈趨成熟。麥希汶提出,政府應該藉著是次《安排》跨區處置的契機,儘快促成與內地進行建築廢料再利用的區域合作協議,加速開拓可持續建築廢料管理的替代方案可消化澳門的建築廢料。她重申政府亦可考慮在本澳閒置用地發展此產業,以減少碳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