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談判大限將至 全球經濟大勢未明

2025-06-30

【香港中通社6月29日電】備受矚目的美國擬征收高額所謂“對等關稅”90天暫緩期,按照原定計劃將於7月9日屆滿,進入十天倒計時。但至今談判進展緩慢,能與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寥寥無幾。這意味著,大勢仍未明,全球經濟正面臨新一輪不確定性衝擊。

自4月9日暫緩令發布以來,美國已與多個國家展開關稅談判,試圖通過施壓迫使貿易夥伴做出讓步。然而,談判進展參差不齊。歐盟、日本等主要經濟體積極尋求豁免或降低關稅,而中國則採取強硬立場。

日本作為美國的長期盟友,原本被視為美國最優先達成協議的國家之一,但雙邊談判進展緩慢,阻力重重。對日本而言,關稅談判的僵局不僅威脅汽車產業,還可能波及中小型供應鏈企業,影響就業與經濟穩定。在這場貿易博弈中,日本需在保護經濟利益與維持美日同盟之間尋求平衡,凸顯關稅政策的矛盾。

英國作為第一個與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協議內容包括美國對英國汽車、鋼鋁降關稅等,但保留對英國的10%“對等關稅”。中美則經過瑞士會談和倫敦經貿磋商機制會議後,達成框架共識,細節仍待公布。

美國總統特朗普27日在白宮記者會回應稱,美國已與中國、英國等國完成協議,並透露目前正與其他國家磋商,“我們可能已與四到五個國家達成協議”。這意味著全球約200個國家仍處於談判僵局。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透露,目前正與18個“優先談判國”磋商,目標在9月1日前完成10至12項協議。但對於未達成協議的國家,特朗普已表明未來一周左右將直接發函通知適用稅率,部分國家可能面臨25%至45%的關稅。

值得注意的是,白宮近期淡化7月9日的“硬期限”,稱特朗普可自行決定延長或縮短緩衝期。此舉被視為談判策略,但也增加市場不確定性。特朗普在回應是否會延長“對等關稅”的暫緩期時也沒給出明確的答案:“我們想怎麼做都可以,可以延長,也可以縮短”。

若高關稅全面實施,經濟學家警告將對美國及全球經濟造成多重衝擊,而此時美國經濟正出現令人憂心的信號。美國密歇根大學調查顯示,消費者雖對經濟短期反彈樂觀,但實質支出自5月起下滑,為今年以來首見,反映物價上漲已抑制消費;同時,就業成長趨緩、零售銷售萎縮、房價下行壓力浮現。

分析指出,美國經濟雖仍具韌性,但關稅談判遲滯、政策未明,已使市場不確定性升高,為全球經濟蒙上陰影。

G7與美達協議 美企豁免全球最低稅負制部分條款

【香港中通社6月29日電】七國集團(G7)當地時間28日發表聲明,宣佈美國與其他成員國達成協議,建立“並行制度”(side-by-side solution),讓美國企業免受2021年全球最低企業稅負制部分條款的約束,包括低稅支付規則(UTPR)和收入納入規則(IIR)。

綜合消息,作為交換,美國同意廢除特朗普政府《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中的第899條款,即針對被美國認為具歧視性稅收政策國家的“報復性稅收”。據稱,此協議旨在為國際稅收體系提供更大穩定性,避免全球陷入稅收戰。

根據聲明,該並行制度允許美國企業在本土及海外利潤免受全球稅務協議的部分限制。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表示,這項協議以美國企業獲豁免為條件,換取廢除報復稅條款,該條款允許美國對特定國家企業和個人提高在美收入的稅負。G7成員國支持美國在二十國集團(G20)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談判中的立場,OECD將進一步討論G7的決定。

報道稱,2021年,OECD逾135個國家達成共識,向跨國大型企業徵收15%最低企業稅率,以防止避稅行為。

然而,聲明未完全解決“數字服務稅”爭議,部分國家針對美國科技巨頭如meta和亞馬遜的利潤徵稅,引發美國反對。

G7強調,移除第899條款是達成共識的關鍵,並表示將通過建設性對話,處理數字經濟稅收及各國稅收主權問題。G7官員期待找到“各方均可接受且可實施”的解決方案,為國際稅收談判提供穩定環境。G7宣稱,此協議不僅緩解了美國與其他國家的稅收緊張關係,也為未來全球稅制合作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