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峰會『爸爸』風波:特朗普與呂特的微妙互動背後

2025-06-27

【香港中通社6月26日電】當地時間6月25日,北約海牙峰會上的一則政治花絮迅速搶佔全球媒體焦點——北約秘書長呂特在記者會上親暱地稱呼美國總統特朗普為“爸爸”,引發輿論嘩然。這看似不經意的稱謂背後,折射出特朗普重返白宮後歐洲領導人面對這位不可預測盟友時戰略調整。

據媒體披露細節,當特朗普將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衝突比喻為“校園裡打架的兩個孩子”時,在一旁的呂特順勢接話:“這時候,爸爸有時就得說重話,讓他們停下來。”這句看似隨意的評論立即引發記者追問,而特朗普非但沒有否認,反而得意地表示:“我覺得他喜歡我……‘爸爸,你是我的爸爸’,呂特說這話時非常親切。”在場的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和記者們忍不住笑出聲來,而這一場景通過全球媒體的鏡頭迅速傳遍世界。

“爸爸”風波並非孤立事件,甚至被解讀為精心設計的“奉承外交”表現。峰會前,呂特曾向特朗普發送一條極盡恭維和諂媚的私密短信,稱讚其在伊朗問題上的“果斷行動”是“數十年來沒有哪位美國總統能做到的事”,並預言歐洲將“大筆掏錢”是“特朗普的又一個勝利”。這條本應保密的短信被特朗普高調曬在社交平台上,引發輿論嘩然,同時讓不少歐洲外交官感到“非常尷尬”。

呂特的“爸爸”言論迅速在國際輿論場引發兩極反應。美國《政治報》將其解讀為一種“表示關係中權力和控制的俚語”,認為特朗普顯然樂於接受這種稱謂。報道又援引歐洲官員的批評,直指呂特的行為是“奴顏婢膝”和“諂媚過火”。面對質疑,呂特事後辯解稱這“只是個比喻”,並強調自己與特朗普是十多年的“好朋友”,否認存在過分奉承。然而,這種解釋難以平息爭議——正如彭博社指出,呂特的表現揭示了西方領導人如何在幕後“竭盡全力討好這位世界最大經濟體和最強大軍力的領導人”。

分析認為,這場“爸爸”風暴實質上是呂特為確保峰會成功而採取的“風險管控”策略的一部分。據衛報披露,為避免特朗普“厭煩”,北約將原定三天的峰會壓縮至兩個半小時,議程極度簡化,聲明文本也刻意簡短,所有安排都是為“維持特朗普的好心情”。

呂特的“奉承外交”,換取了一項關鍵成果——北約成員國承諾到2035年將國防開支提高至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這一數字遠高於現行的2%指引,更是特朗普一直以來對歐洲盟友的核心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共識”的脆弱性在峰會期間暴露無遺。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公開抵制5%的目標,僅承諾將國防開支提高至GDP的2.1%,並成功爭取到“豁免條款”。比利時、斯洛伐克等國也表達了對過高軍費目標的擔憂。更諷刺的是,特朗普本人明確表示美國“無須遵守該目標”,但其他盟國“必須履行”。這種赤裸裸的雙重標準引發歐洲國家強烈不滿,卻無力反抗——正如特朗普威脅要在貿易談判中讓西班牙“付出雙倍代價”所展示的,他毫不掩飾地將北約承諾與經濟脅迫掛鉤。

這場“爸爸”風波不僅是外交花絮,更讓人看到北約對美國依附的結構性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