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場退場 IP打卡創商業新機

2025-06-26

【特稿】當澳門十一家衛星場即將在過渡期結束後全面退場,這座城市的商業格局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在經濟循環復蘇緩慢與結構深度調整的雙重壓力下,博彩業的集約化發展趨勢不可逆,而依附衛星場生存的中小商戶,正迫切尋找新的出路。IP主題化運營與打卡經濟的興起,看似為商戶帶來了一線生機,但在本澳居民和訪澳旅客消費行為與模式劇變的當下,這種轉型究竟能否帶來實質性經濟效益?

衛星場曾是澳門博彩業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靈活的佈局和親民的消費門檻,吸引著本地居民和遊客的日常光顧。然而,隨著《娛樂場幸運博彩法律制度》的修訂,賭台資源向主賭場集中成為必然趨勢。從經濟規模效應和合規經營的角度看,衛星場的退場有助於澳門博彩業提升國際競爭力,更好地應對區域市場競爭。但對眾多中小商戶而言,這意味著賴以生存的經營環境不復存在,轉型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IP主題化與打卡經濟成為商戶突圍的重要性。澳門某老牌商業體引入以大三巴、媽閣廟為原型的本土動漫IP,打造沉浸式文化街區,設置互動投影牆、AR尋寶等打卡場景,開業後客流量同比增長70%,周邊文創產品銷售額提升近2倍。這種將文化符號轉化為消費體驗的模式,消費者對"體驗式消費"的需求。有資料顯示,2024年澳門文化體驗類旅遊產品預訂量同比激增45%,遊客更願意為兼具文化內涵與社交傳播價值的場景付費。

但並非所有嘗試都能收穫成功。部分商戶盲目跟風引入熱門IP,卻未能與澳門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導致打卡項目缺乏特色,難以持續吸引客流。此外,澳門“旅遊+”新業態的快速發展,暴露出配套設施的短板。特別是在演唱會、會展等大型活動期間,住宿設施供給不足的問題尤為突出,直接影響遊客的停留時間和消費意願。據澳門旅遊局資料顯示,在活動高峰期,中高端酒店入住率接近飽和,而經濟型住宿卻存在明顯缺口。

消費行為的轉變也深刻影響著商業變革的走向。本地居民消費更趨理性,傾向於選擇兼具性價比與文化特色的消費場景;訪澳旅客則從"博彩購物"轉向"深度體驗",對非遺手作、節慶活動等興趣濃厚。這種變化倒逼商戶從單一零售向"文化+體驗+社交"的複合型業態轉型。

要讓IP與打卡經濟真正為商戶帶來長效收益,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的協同努力。政府應加強政策引導,出臺文創產業扶持政策,設立專項基金支持本土IP開發和商業應用;加快完善“旅遊+”配套設施,推動住宿業差異化發展,填補不同層次的市場需求。商戶則需立足澳門本土文化,打造具有獨特性和稀缺性的消費場景,將文化體驗與商業消費深度融合。同時,利用數位化手段提升運營效率,通過智慧商圈建設優化消費動線,提升遊客的消費體驗。

衛星場的退場,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澳門商業唯有主動求變,以本土文化為根基,以創新體驗為驅動,才能在IP與打卡經濟的浪潮中找到破局之路,實現從單一博彩經濟向多元文旅商業的轉型,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