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安法實施五周年 官員細說潛在「軟對抗」

2025-06-24

【香港中通社6月23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張明臻)今年是香港國安法實施5周年,法例落地後,社會恢復平靜,“黑暴”期間公然打砸的行為基本沒再出現,然而“軟對抗”手法在經濟民生政策推動過程中仍存在。特區政府官員近日接受中通社等媒體訪問時,不約而同提及“軟對抗”,涉及教育、文化、執法,甚至是醫療、土地建設等多個領域。

地少人多的香港,發展用地需要漫長的收地過程,特別是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佔地面積大,政府與當地居民之間更需要政策解說,而其中就涉及假借保育的“軟對抗”。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受訪時指出,推動發展工作時,很容易引發一些情緒及反對意見,需格外留意,以免導致情況發酵。她以深港邊界的新田科技城為例,發展範圍包括濕地,部分環保人士的情緒易被挑動。事實上,大家口中的“濕地”,其實可能是乾涸魚塘,因此若出現矛盾特區政府需及時、謹慎地就實際情況盡早澄清。

此外,亦有人擔憂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不利於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留存。甯漢豪指,局方需要印證事實並非如此,有人員針對“城鄉共融”進行研究,在發展的同時促進保育。

文化領域一直是“軟對抗”的重災區。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坦言,藝文界一直存在“軟對抗”,以不同程度及形式呈現,包括表演手法、內容、歌曲及電影情節等。政府要保持高度警覺性,涉及資助和場地舉行活動,要更加小心把關。

在醫療衛生領域,也有意想不到的“軟對抗”現象。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軟對抗”以隱蔽而惡意的方式存在於醫療領域,威脅市民健康及社會穩定。他以跨境器官移植器官手術為例,2022年底內地、香港成功為女嬰芷希換心,卻成為“軟對抗”的攻擊目標。他們抹黑符合國際標準的移植工作,試圖動搖公眾信任,製造混亂。

在此情況下,校園是防範敵對勢力滲透的第一道防線。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指出,對青年學生來說,“軟對抗”的隱蔽性容易通過思想層面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如在教材或書籍中滲透“反中亂港”信息;通過活動隱藏政治宣傳等。

特區政府多次強調,“軟對抗”不是指市民不能夠批評政府。而是通過一些看似和國家安全無關的議題作為切入點,利用假新聞、假消息或偏頗報道;通過輿情、網上發酵等手法去分化社會,挑動香港和內地間矛盾和其他負面情緒。

自香港國安法頒布實施以來,保安局已對失實言論和偏頗報道作出超過200次反駁,向大眾揭示“軟對抗”惡行,講出事實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