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考慮改善本澳水浸問題

2025-06-13

【特稿】本澳已經進入雨季及風季,而內港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尚未完工,在極端天氣及惡劣天氣威脅下, 除了內港一帶,去年在望廈一帶和北區都有出現嚴重水浸,難免令居民憂慮雨季和颱風季的水浸問題,當局需要及早開展相應工作,長遠或要考慮整體提升全澳的排澇能力,應對雨季和颱風季的水浸問題。

由於地處低窪,加上近年極端天氣、惡劣天氣、超強颱風威脅,本澳受水患困擾的情況令人憂心忡忡,在「天鴿」、「山竹」兩個世紀巨風吹襲之後,時任特區政府對水浸及預防重大災害應變作出了一系列研究及計劃,包括有內港擋潮閘、路環堤圍,以及提升本澳的排澇工程,如已完成的羅白沙街下水道優化工程,內港南、北雨水泵,路環西側防洪(潮)排澇項目--圍堤及涉水代建工程則於今年3月開標,市政署早前亦表示,市政署已完成氹仔舊城區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的可行性研究,計劃今年起分階段建造新雨水泵站、箱涵渠及擴容,改善毗連的公共渠網,預期將有效提升氹仔舊城區於暴雨期間的排澇能力,但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內港擋潮閘暫被擱置。內港長期受水浸困擾,近年在已完成的排澇工程協助之下,水浸情況有緩和,但遇上暴雨時仍未能全面應對水浸問題,慶幸是,「山竹」後,未有受超強颱風的吹襲,所以現有的排澇系統未能夠見真章。

先天不足、地理位置問題,人類難以敵過大自然災害,而且極端天氣造成的破壞威力難以預測,100年一遇級別也好、200年一遇級別也好,本澳無可能徹底解決水浸問題,但至少要應付到日常暴雨或普通颱風雨量,否則,內港居民人心惶惶,雨季、風季提心吊膽,不單止內港,近年,部份過往較少出現水浸的區份,如黑沙環、望廈一帶在暴雨日子都有出現嚴重水浸,有意見反映可能是下水道被淤塞、非法油污或建築廢料入侵、及該區人口增加,下水道未能回應發展等,針對有關情況,市政署近年有加強雨季和颱風季前的下水道清淤工作。相比起傳統舊區,北區區齡比較年輕,隨著多年的社會發展,北區人口和商業密度都有增加,原有的下水道系統可能已經老化或超負荷。排水系統就如人體的血管,一旦有一處不通便會影響整體,市政署和工務局或可研究開展全澳下水道情況的排查,再分階段在各區開展下水道的優化或更新工程,更好清污分流的同時,擴大容量,提升硬件能力,理順和提升全澳排澇能力,回應社會發展。

*日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