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找到獨屬自己的永續發展坐標

2025-04-22

【特稿】當澳門路氹城的霓虹燈穿透氤氳的夜霧,這座微型城市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經濟陣痛。在日均16萬入境旅客的熱鬧表象下,社區商戶的冷清賬本與外溢的消費數據形成刺眼反差。特區政府即將啟動的"六月大騷"計劃,猶如投向經濟寒流中的一束煙火,但如何讓這簇星火形成燎原之勢,正正是考驗著城市治理者的智慧。

澳門戶外表演區即將迎來的兩萬人級別演出,在旅遊業界眼中猶如精準投放的"經濟催化劑"。參照香港啟德體育園四天演出共吸引20萬觀眾創造的消費奇蹟,澳門試圖以"娛樂+"戰略破解消費外流困局。金光大道周邊賭場酒店90%的入住率與舊城區60%的空置率,暴露出澳門經濟的結構性失衡--每年4000萬人次客流中,僅有12%真正滲透至社區經濟毛細血管。

有旅遊業者指出關鍵癥結:"港澳巨星演唱會吸引的粉絲群體具有高度目標性,他們往往完成'朝聖'後便迅速退潮。"這種現象在去年威尼斯人館的韓流演唱會期間尤為明顯,場館周邊商戶營業額暴漲300%,但距此3公里外的十月初五街商舖僅錄得5%增幅。這揭示出大型活動的輻射半徑局限,以及澳門"最後一公里"消費轉化的現實瓶頸。

澳門政府力推的"旅遊+"戰略需要更精細的落地路徑。有內地旅客建議頗具啟發:"澳門完全可以在文創市集與國際音樂節間找到平衡點。"參考曼谷Asiatique河畔夜市模式,將社區文化元素植入演出動線,或能創造新型消費場景。大三巴牌坊夜間光影秀帶動周邊手信店營業時間延長4小時的成功案例,證明文化IP與社區經濟的化學反應。

交通動脈的延伸決定經濟血液的流向。現有穿梭巴士網絡僅覆蓋主要景點間的"黃金三角",若能在演出期間開通連接下環街市、三盞燈等老區的特別路線,配合商戶推出的"觀演消費套餐",或可將20%的觀眾轉化為社區消費者。東京巨蛋演唱會與周邊居酒屋形成的"二次會"經濟圈,正是此類動線設計的典範。

真正的考驗在於煙火散盡後的日常運營。首爾奧林匹克公園的常態化運作模式值得借鏡:每年156場中小型演出搭配文創市集,創造出持續的經濟脈動。澳門若能將"大騷"分解為每月主題活動,結合特色店鋪打造"演唱會主題遊徑",或可實現從事件驅動到生態培育的質變。

站在東望洋燈塔俯瞰這座32.9平方公里的城市,澳門的經濟復甦不應是煙花綻放式的瞬間絢麗,而需構建文化磁場與社區網絡交織的生態系統。當國際巨星的聲浪與龍環葡韻的蟬鳴形成和聲,當穿梭巴士的軌跡串聯起賭場酒店與街角茶餐廳,澳門方能在全球娛樂版圖中找到獨屬自己的永續發展坐標。

*逸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