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3947號
2025年04月04日
星期五
提升通關效率 灣區互聯互通大步前行
2025-04-04
【特稿】在粵澳合作的前沿陣地,通關效率的提升正不斷書寫新的篇章。3月31日,一輛滿載4.1噸供澳活魚的貨車,在拱北海關所屬中山海關順利完成屬地監管手續,隨後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快速駛向澳門。這一過程,標志著內地供澳門産品檢驗檢疫電子證書無紙化通關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正式開啓了珠澳兩地高效通關的全新模式。
此次改革聚焦出口水生動物檢驗檢疫證書的無紙化。拱北海關借助屬地查檢作業管理系統的“雲簽發”模塊,實現了電子檢驗檢疫證書的快速出具,幷將電子證書號反饋給企業。澳門方面在進口環節,憑藉證書號在綫核驗與核銷,徹底告別了以往對紙質證書的現場驗核。這一變革,不僅簡化了通關流程,更讓《關於動物及動物産品電子證書合作工作計劃》得以成功落地。
對於水産企業而言,這一改革帶來的便利立竿見影。中山市水産養殖場負責人表示,活魚的鮮活度是企業經營的生命綫。過去,批批申領紙質動物衛生證書耗時較長,如今電子證書數據能直接傳輸至澳門,極大地縮短了通關時間。如今,出口澳門活魚如同進入大灣區“同城時代”,客戶上午下單,中午就能完成組貨送達,進一步保障了活魚的品質和供應效率。
澳門市署食品檢驗檢疫處人員也指出,與海關的合作讓企業無需在現場檢疫時提交紙質證書,不僅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成本,更確保了內地活魚等動物産品能够第一時間供應澳門市場,提升了企業和澳門居民的獲得感。
拱北海關綜合處副處在於瀾認爲,此次改革看似只是一紙證書的數字化變革,實則實現了一條産業鏈的效能重塑。拱北海關與澳門相關部門以這一“小切口”推動“大通關”,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注入了新的發展動能。
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2月,拱北海關共監管供澳水生動物和動物産品3314批次,貨值約1.1億元人民幣。而隨著無紙化通關改革的全面推進,預計每年內地約2.4萬批農産品供澳將因此受益。這一舉措,不僅將推動珠澳兩地貿易的持續繁榮,更將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更加高效、便捷的區域一體化市場。
珠澳電子證書無紙化通關的落地,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又一里程碑。它不僅提升了通關效率,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更促進了區域間的要素流動和資源整合。未來,隨著更多類似改革的深入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將繼續在互聯互通的道路上大步前行,爲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舒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