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3918號
2025年03月01日
星期六
鼠患不僅是衛生問題更是城市透視鏡
2025-03-01
【正視聽】在"躲貓貓外賣店"的霓虹招牌下,一場超現實主義的生態奇觀正在上演。當食客們通過手機螢幕點選"芝士焗飯"時,後廚裡真正的"主廚"正踩著輕快的鼠步,在“美食大本營”的管道間跳著華爾滋。這座以博彩業聞名遐邇的城市,正在上演比拉斯維加斯更魔幻的輪盤賭——賭的是食客的腸胃健康,籌碼則是商家對衛生底線的肆意踐踏,對食安為民的無動於衷。
澳門市政署的通報猶如現代版《伊索寓言》:取名"躲貓貓"的外賣店,既沒有貓的凜然,也失了躲的智慧。在光鮮的外賣包裝背後,老鼠們正組建起"美食探店團",沿著未封閉的管線,從氹仔到澳門半島,開展"人間美食寰宇之旅"。這種黑色幽默的極致,在於人類用科技築起外賣帝國,卻讓嚙齒動物在數字化盲區裡建立了"地下美食城"。
更諷刺的是,在市政署"防鼠三冇"政策(冇路走、冇埞匿、冇嘢食)的宣導聲中,鼠輩們反倒摸索出"新三有"生存哲學:有縱橫交錯的下水道高速路網,有24小時不打烊的開放式廚房,有比米其林餐廳更豐盛的人間盛宴。這種"人退鼠進"的生態逆襲,堪稱都市化進程中最荒誕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範本。
從氹仔某超市到田畔街再到黑沙環、新口岸,市政署的執法隊伍彷彿陷入"打地鼠"遊戲的無限循環。每次重拳出擊都能收穫掌聲,但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困境,暴露出監管體系的深層裂痕。當"突擊檢查"異化為貓鼠遊戲的固定劇本,商家們早已摸透"停業-整改-複業"的標準流程,將衛生治理異化為應對檢查的表演藝術。
要終結這場“躲貓貓”連續劇,需要超越"見鼠滅鼠"的線性思維。首先應當建立"衛生信用畫像"系統,將攝像頭資料、垃圾清運記錄、食客投訴等多元資訊納入動態評估,讓違規商家在數字陽光下無所遁形。其次可借鑒新加坡"小販中心"管理模式,由政府統一建設符合衛生標準的共用廚房,用集約化解決小微餐飲的硬體短板。當然,這不局限於外賣平臺,一些如小商店等商超的食肆環境也同樣適用。
澳門作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衛生治理需要文化破壁,科技治鼠更需腦洞大開。香港食環署試點"智慧捕鼠器"值得借鑒,通過物聯網技術即時監測鼠類活動軌跡。澳門也不妨在各區鋪設"氣味防線",用貓科動物資訊素構築生物屏障。更可發動全民參與"老鼠偵察兵"計畫,市民拍攝鼠蹤上傳電子地圖即可兌換消費券,構建起動態監控網路,甚至更可發起"尋找真正躲貓貓"公益行動,獎勵主動曝光衛生死角的市民。
城市治理者應當領悟:鼠患不僅是衛生問題,更是文明程度的透視鏡。當我們在娛樂場穹頂鑲嵌水晶吊燈時,是否也該為城市的下水道裝上防鼠閘門?在追逐米其林星星的同時,是否記得為廚房角落安裝紫外線消毒燈?這場人鼠博弈的終極答案,或許藏在每個垃圾桶蓋嚴實的瞬間,在每個排水管封堵的細節,在每位市民放下"眼不見為淨"僥倖心的覺醒時刻。
--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