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3916號
2025年02月27日
星期四
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工程
生態愛好者有意見
2025-02-27
【本報訊】路環西側水域是本澳相對敏感的沿海區域,將要開展的防洪排澇工程又是一項重大工程,很可能對海洋生態造成負面影響,但當局從沒提及曾經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生態愛好者質疑當局的做法是否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
造價超過五億元的「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工程」即將動工,這個項目不只引起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關注,倡議保育海豚的非政府組織留意到公共建設局的新聞稿只說那個工程「聽取內地水利及環境部門等專家意見」,究竟曾否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至少當局從未詳細公開相關資料。
公建局介紹,「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工程」將在堤岸及十字門水道興建防洪設施及重整排水系統。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表示,偶有見到中華白海豚遊入十字門水道,在水道出口徘徊,躍身擊浪去覓食。
麥希汶認為,「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工程」涉及的水域應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地之一。而且,工程的南端與新設的「海洋特別保護區」的界線距離非常接。當局理應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及公開報告。
事實上,環境保護局制定的《需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的工程項目類別清單》列明,涉及海域使用的各類型建設項目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從國家生態環境部通過的《建設專案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也可看到,防洪除澇工程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
「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工程」的防洪圍堤總長約一千二百米。麥希汶表示,香港法例可以作為參考,建設長度超過一公里的防波堤或伸展入潮水沖洗管道超過該管道寬度的百分之三十的防波堤;距離一個現有的或計劃中的指明地區的最近界線少於五百米進行海上挖泥,在香港都要進行環境影響評估。
另外,社交媒體專頁「生態股長」的版主(關學然)向本報強調,「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工程」範圍與歐亞水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臉琵鷺(國家一級)及中華白海豚(國家一級)等多種國家受保護動物的活動範圍與「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工程」的範圍有不同程度的重疊。
據珠海相關機構進行的生態調研,橫琴島南至東南面有相對穩定的歐亞水獺種群。「生態股長」推測,於本澳十字門水道記錄到的歐亞水獺很大機會是來自該橫琴種群,水獺進入十字門水道覓食前,必定需要游經「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工程」的相關水域,或甚至會直接在工程水域活動。
至於中華白海豚及黑臉琵鷺,這兩種皆為中國最高級保護級別的「國一」動物,分別屬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易危」和「瀕危」級別的珍稀動物,牠們亦在「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工程」涉及的水域及灘塗進行利用及棲息。此外,同為「國家二級」的岩鷺及白胸翡翠等國家保護動物亦長期棲息於「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工程」的水域範圍。
也要注意的是,「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兩湖方案)建造的圍提、景觀湖將會改變該海岸的水流方向,令該區域不再受潮汐影響,對該海岸豐富的潮間帶生物及生態系統造成徹底的毀滅性破壞。
「生態股長」質疑工程環評有否對區域的「自然生態」,包括生物及非生物因數,以及各種「國家保護級別」的野生動物進行過針對性調查及影響評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第二章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在編制有關開發利用規劃時,應當充分考慮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的需要,分析、預測和評估規劃實施可能對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產生的整體影響,避免或者減少規劃實施可能造成的不利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