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環百年海灣景觀不保?

2025-02-24

政府將在路環市區對開水域興建一幅防洪高牆

【本報訊】難得留到今天的百年海灣景觀,應該只有在路環西側,但政府準備在那裡興建大幅防洪高牆。文遺會委員林翊捷認為,防洪高牆將對法定文物的歷史文化價值造成負面影響,政府應該慎之又慎,且展開法定程序和公開不同應對水浸方案的科學數據。

本報上星期報道「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工程」(兩湖方案)將會破壞荔枝碗船廠片區(法定文物)的景觀,且有違保護船廠片區的行政法規。其實,路環市區其他法定文物同樣受到兩湖方案影響,包括:屬於法定文物(場所)的「由路環碼頭至譚公廟前地的海旁」,兩湖方案正正就在海旁對開水域興建防洪高牆。

路環市區現有十一項法定文物:聖方濟各堂、譚公廟、天后古廟、觀音古廟、路環碼頭、馬忌士前地/客商街/恩尼斯總統前地建築群等等。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城市規劃師)林翊捷提醒,那些法定文物絕大部份都與海洋文化有關,構成它們的歷史文化價值之一,是以向海作為主要景觀。

林翊捷認為,興建一幅防洪高牆是將那些法定文物與大海隔絕,對它們的文化價值造成負面影響,甚至降低路環市區的旅遊吸引力。他提醒,路環是澳門的後花園,澳門現時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且仍是「原汁原味」的海灣餘下路環市區的海灣,當局應要非常審慎。

《文化遺產保護法》第四十四條規定,如工程預計對法定文物產生巨大影響,文化局須經諮詢文化遺產委員會的意見後,發表具約束力的意見。為保護因產生巨大影響的工程而可能受損的法定文物,公共部門應互相合作,在本身職權範圍內採取可將影響減至最低的必要及適當措施。

林翊捷表示至今未見政府開展上述法定程式,也沒有一個部門公開詳細解說。令他覺得困惑的是,水浸的範圍究竟多大,有多少人受到影響,採取不同防洪方案(適當加高加固現有堤圍,各家各戶安裝防水閘等等)將有甚麼效果,政府都是沒有公佈這類科學分析報告。

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二○二○至二○四○)技術報告是總體規劃的技術說明及補充文件,當中列明「保護豐富的自然岸線及其他自然資源」是路環區的城市設計指引之一。林翊捷坦言,非常清晰的是,在路環市區對開水域興建防洪高牆,「岸線」不再「自然」。

另外,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列明,加強與澳門防洪防潮防澇設施協同建設達到防洪、內澇防治標準分別為一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林翊捷提出,澳門在琴澳一河兩岸合作軸帶建出「高牆小院」,這是協同建設嗎?未來的景觀將會出現「一牆兩岸」的雙輸局面,這是粵澳合作的示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