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滔批AB區行車天橋未作諮詢及環評
2025-02-10
【本報訊】議員林宇滔表示,上屆政府在二○二三年突然宣布AB通道方案由隧道改為橋樑,將之前的研究、收集的意見,甚至是環評報告完全「拋在腦後」,也沒有對橋樑方案進行任何公開諮詢及環評公示。他質詢政府為何未有依法進行公眾諮詢、重新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等。
議員林宇滔在最新一份書面質詢提及,早於二○一二年建設發展辦公室完成新城A、B區海底隧道的研究並召開《澳氹第四條跨海通道及A、B區海底隧道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專家評審會;二○一八年九月土地工務運輸局對該項目開展環境影響評價第一階段公示;二○一八年十二月就新城A、B區海底隧道工程項目開展問卷調查,收集社會各界意見;二○一九年進行環評第二次公示。
直至二○二三年二月政府突然宣佈AB通道改為橋樑方案,並於同年進行設計連建造工程的公開招標及公佈初步設計圖,將之前所做的專家研究、收集的公眾意見,甚至是環評報告完全「拋在腦後」。
林宇滔表示,社會一直關注AB通道對外港碼頭運作的影響、觀音像海濱休憩區的去留、科學館前圓形地和孫逸仙大馬路的交通影響,以及世遺東望洋燈塔的周邊景觀保護等問題,但當局一直沒有就AB通道橋樑方案向社會諮詢收集意見,亦沒有公佈任何相關的研究報告及詳細資訊。
甚至是二○二二年推出的《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二○二一至二○三二○)》公開諮詢,內容亦僅以「新城A、B區連接通道」作描述,完全沒有提及新城A、B區行車天橋。
雖然政府在去年回覆書面質詢時表示,在考慮平衡交通功能、景觀協調和工程實施等眾多要素以及正在進行編制的「外港區-1」及「外港區-2」詳細規劃草案,作出興建行車天橋的決定,但林宇滔指出政府至今仍未有公佈充足的分析理據及資訊說明「由隧變橋」的真正原因。
林宇滔詢問政府:在決定新城A、B區連接通道由隧道變為行車天橋方案時,為何未有依法進行公眾諮詢、重新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及收集公眾意見?有關做法是否符合內地涉及海洋工程項目的做法?特區政府如何體現落實科學決策、建設陽光政府等施政要求?
本報翻查二○一九年的官方新聞稿 (https://pse.is/74uwrl),土地工務局介紹,新城A、B區之間的連接通道將採用海底隧道方式建造。隧道全長一千三百多米,從海底穿越友誼大橋和外港航道連通A、B區,並可通過A區內其他道路連接至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同時亦會預留位置連接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隧道採用雙向四車道技術標準,設計速度為每小時六十公里。
林宇滔的今份質詢主題是「促完善公開諮詢的執行以落實科學施政」。
為推動公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以及落實科學決策、建設陽光政府等施政要求,特區政府在二○一一年公佈《公共政策諮詢規範性指引》,主要就特區政府公共政策諮詢的推行,制定了多項應遵原則,以便各公共部門及實體在推行公共政策諮詢時作為依據,藉以提高政府施政的認受性、合理性,以及政策的質量。
「指引」適用於「重大政策」及「政策項目及措施」兩類公共政策,前者包括與本澳社會發展方向及規劃、全體或大部分公眾相關,以及列入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施政方針中的重點政策;後者為配合重大政策的實施而推出的各項具體項目及措施。
翻查政府的政策諮詢資料,近年諮詢項目的數量明顯有下降趨勢,二○一四至二○一八年間平均每年十一項,到二○一九至二○二四年間平均每年不到五項。林宇滔詢問今屆政府如何加強和改善公共政策諮詢的工作,真正吸納社會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