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生機活力的中國勇立潮頭

2024-10-04

各地群眾以多種方式慶祝國慶

9月10日13時,身「披」國旗的CA1523航班從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飛抵上海虹橋機場,這是國航首架C919國產大飛機投入運營。

浩瀚藍天見證飛躍。誰能想象,75年前的開國大典,參與閱兵的飛行編隊只有17架飛機,沒有一架「中國造」。為了飛出氣勢,這支飛行編隊不得不繞回來再飛一圈。

百廢待興,毛澤東同志曾感慨道:「現在我們能造什麼?……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1950年8月,鄧稼先衝破重重阻撓,回到祖國。5年後,錢學森終於衝破軟禁,踏上歸途。從原子彈到氫彈,法國用了8年、美國用了7年、蘇聯用了4年,中國僅僅用了2年8個月……

多少百折不撓,多少奮起直追。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積蓄起創新創造的中國力量。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華民族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習近平總書記曾深情回憶:「我當時在延川縣梁家河村當知青,聽到了發射成功的消息,非常激動!」

「發展才是硬道理」

難忘驚雷般的「發展才是硬道理」,猶記讓人熱血沸騰的「團結起來,振興中華」……改革開放的偉大變革,打開助力民族騰飛的動力引擎,讓每個人追趕著時間,發現著自己。

「誰率先取得突破,誰就將在後續的研究和應用中佔得先機!」清華大學的薛其坤院士帶領團隊分秒必爭,歷時4年,終於在實驗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引領了量子物理等世界前沿領域的發展。

「中國科技又迎來新的春天。」今年6月24日,當薛其坤從習近平總書記手中接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他不禁聯想起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後,自己從山東沂蒙山區走向世界學術舞台的人生際遇。

從「跟跑」「並跑」再到「領跑」,一個曾經連鐵釘和火柴都要進口的國家,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建成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研發體系和工業體系,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高質量發展蓄勢躍升

「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開闢了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新境界。

佈局一條條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蓄勢躍升:「復興號」一列動車組4萬多個零部件,帶動國內20餘個省區市的2100餘家配套企業;「手撕鋼」攻克452個工藝難題、175個設備難題,連續突破「世界極限」;今天,全球每銷售3輛新車就有一輛「中國造」,平均每10輛電動汽車就有6輛車的電池來自中國……

從北京中關村到武漢「光谷」,178家國家高新區重塑區域發展新版圖,開闢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從京津冀到長三角、珠三角,「一小時經濟圈」將時空縮短,讓發展延伸;從東北地區到粵港澳大灣區,「天空之城」競相發展「低空經濟」,「藍海」的水開始沸騰……

中國製造驚艷世界

突破一個個「卡脖子」問題,「中國製造」與「中國創造」驚艷世界:

國產大型郵輪出海遠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奮鬥者」號極限深潛,國產手機「一機難求」……

瑞士日內瓦,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部大樓內,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的地動儀複製品引人駐足。如今,中國是10年來創新力上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中國擁有26個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連續兩年位居世界第一……翻閱《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GII)報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鄧鴻森感到,「中國的創新不僅表現在文化和傳統知識上,也越來越多地體現在科學技術上」。

「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今日中國迸發的巨大能量,與時代的浪潮同頻共振。國家郵政局統計顯示,截至8月13日,我國今年快遞業務量突破1000億件,相當於每天有4.4億件快遞在神州大地上流動。

一條條晝夜不息的分揀線,奔湧千城百業的活力;一架架繁忙穿梭的無人機,搭載向「新」而行的動力。

生逢其時,當不負盛世!

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每一個人的努力奔跑,匯成一個國家的浩蕩前行。

無論是年近八旬的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還是「80後」創業者袁玉宇,當年選擇回國的理由不約而同:「生逢其時,當不負盛世!」今天的中國,有超過130萬名留學人員遍佈在全世界100多個國家。黨的十八大以來,留學回國人數佔同期出國留學人數的比例超過八成。

今年5月22日,山東日照港。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駐足碼頭岸邊,遠眺凝思。茫茫天海間,一字排開的萬噸貨輪氣勢雄渾。改革開放的時代潮流,讓這座港口從沉寂無聞到連通四海。「就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中國一定會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從歷史深處奔湧而來,向著民族復興澎湃而去。堅信「時與勢在我們一邊」,終將改變歷史的潮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