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小販留有生存和發展空間

2024-07-11

【特稿】立法會第一常設委員會月初在討論《小販管理制度》法案期間,曾有委員提出小販業務和營運方面的未來規劃,希望小販業務和營運未來可以配合舊區、六大歷史片區活化的發展,讓小販的發展也可以與經濟轉型並進。在外國,有不少週末/日市集,成為旅客的觀光點,澳門也可以考慮加以善用節假日形式的市集活動,或透過更好的規劃,讓小販行業由傳統的民生行業中得到轉型的空間。

市集、地攤,在世界各地有其市場,不一定是賣平價、二手貨,也可以是農產品、美食、生活百貨、文創產品的集中地。在外國,有不少跳蚤市場、週末/週日市集成為了旅遊景點之一,旅客實際消費額雖然不一定太多,無容置業,有不少居民和旅客會喜歡到當地市集、跳蚤市場走走,若為節慶性活動,例如著名的德國啤酒節、聖誕市集等,吸客量翻倍,除了本地人,也有不少世界各地的旅客專程到訪。本澳開辦多年的氹仔嘉模市集與旅遊區官也街和氹仔舊市區相近,近年吸引部份文創人士加入,據攤販反映,有一定數量的旅客;另外,每年春、秋各辦一次的塔石藝墟,除了成為本地文創人士的集散地和產品展示和銷售的平台,已成為亞洲地區創意市集的品牌,也是創意、音樂、美食的集合地,近年深受居民和旅客歡迎,和有不少海外的商家參展,建立出形象和品牌效應。而具有本澳傳統和悠久歷史的新橋天光墟,玉石、古玩字畫雖然不是大眾口味 ,這裡擁有濃厚的地攤文化,至今已超過60年,而相鄰的新橋花園,近年在新橋坊會大力推動下,週末及週日舉辦青年創夢市集,近期還有蓮溪夜市,致力推動該區的社區經濟,間中可以看到有年青旅客到訪,反映出市集文化在旅客心目中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據立法會第一常設委員會月初討論《小販管理制度》法案期間指,本澳目前有500多個小販准照持有人,當中大部份在14個固定小販區域經營,其餘屬 “散檔”或持流動牌照,一常會有委員提出小販業務和營運方面的未來規劃,包括有反映,小販想出售紀念品、瓶裝水卻受到限制,有旅客前來也無緣「做佢生意」,故有委員提出希望小販業務和營運未來可以配合舊區、六大歷史片區活化的發展,讓小販的發展也可以與經濟轉型所並進。目前,政府、民間和商會都著力推動社區旅遊,不少旅客到社區探索,小販已經是夕陽行業,“散檔”或持流動牌照更是日晒雨淋、風吹雨打,若然希望小販這個行業仍然在澳門有生存空間,在經營上應該考慮如何為他們留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筆者認為,可以先考慮在六個片區中加入定期或節慶性、主題式的市集活動,邀請有興趣參與的“散檔”或持流動牌照人在當中嘗試轉型,或邀請文創人士加入,盤活本澳的市集文化,和為小販行業的轉型作出嘗試。

日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