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一項特別政策

影響內港逾萬家庭生計

澳門內港碼頭

是本澳發展的歷史見證 亦是一個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

2024-06-14

(資料圖片)

往昔內港情況

早前,有報道指澳門特區政府為建防水閘,有意在本年6月份把部分內港貨運碼頭搬遷至九澳港。對此,澳門內港碼頭相關業界都十分關注,有業界指政府目前既沒有內港未來發展的整改方案,九澳港方面又未有完整規劃和配套,如讓內港貨運碼頭營運中的從業者搬遷至九澳港,確實感到不合理亦不合時宜。

葡治時代,內港多次改造。作為本地居民,也沒有忘記這段歷史。這一帶,原本為一片荒蕪的海邊灘塗,後來由當地居民(即現在絕大部分持份者)簡單建成碼頭,然後開始運營維生。1978年,當時澳葡政府通知內港碼頭業界,因政府沒錢發展內港,要求並鼓勵碼頭持份者自行發展,重建碼頭,從而促進內港經濟發展。碼頭可作商業及倉庫用途,由當時的葡國人設計建成第一個石屎碼頭後,餘下碼頭按此標準規劃拆卸重建。

碼頭重建後,當時政府有驗收,合格的會發出入伙紙,並可納房屋稅單和納溢價金單據。至今,所有持份者每年都會繳納碼頭房屋稅,有關溢價金事宜則在當時碼頭持份者的有力人士何華添先生聽取了中方有關部門的意見後,統一暫緩繳納。待回歸後再向當時政府繳納。

其實,也不是所有碼頭都未繳納溢價金,有2個碼頭在回歸前已完成了溢價金的繳納手續:其一為22號碼頭,因為持份者沒錢重建,所以向銀行借貸,銀行要求碼頭持份者證明該物業所屬,所以22號碼頭向銀行借錢一併繳納了溢價金及重建碼頭;其二為“萬事發”碼頭酒店,因為建酒店需申請牌照,所以需先繳納溢價金證明物業所屬才可辦理牌照申請手續。

至於其他碼頭,都是自籌款項進行重建,並按要求擬回歸後再繳納溢價金給特區政府。究其原因,是適逢新舊政府交接時期,為避免有關款項流入當時的葡國政府,故延至回歸後再行繳納溢價金,其出發點可謂是“愛國愛澳”之舉。

確保民生物資穩定供應

內港碼頭自開埠以來,肩負本澳約七至八成的民生必需物資進出口、運輸和倉儲等業務。以低廉的運輸和倉儲收費,及長年穩定供應民生必需物資,既平抑物價,又保障物質供應。對本澳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特強颱風(例如“天鴿”)襲澳及新冠疫情初期,當陸路運輸受阻,水上運輸仍能夠維持營運,確保了本澳日用物資的正常供應。因此,內港碼頭的存在具有重要價值,只有水陸交通並行發展、相輔相成,才能保證澳門物資供應渠道通暢無阻,高效滿足整體經濟發展需求,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內港碼頭接近居民生活集聚區,內港分佈式倉儲和分佈式物流,非常切合本澳“地小、人密、街窄、車多”的特色和優勢,能提供快捷、便民、省時、省力、省成本的配送服務,是符合當下澳門大力發展電商的實際需要。

客運碼頭為重要交通樞紐

由於內港與珠海灣仔相距300米隔濠江相望,航程也不過三、五分鐘,所以一直以來,灣仔口岸作為拱北口岸重要的旅客分流點而備受歡迎。2016年1月灣仔口岸因故停運。很快,內港碼頭業界感受到停運不僅給旅客、居住於灣仔的澳人及外勞帶來交通不便,更因客源斷流,內港碼頭一帶經濟立顯蕭條。是以,碼頭業界團結一致,不斷地向當年的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及全個政協委員實事求是地反映實際情況和真切的訴求,經過3年的不懈努力和極力爭取,最終取得特區政府、珠海市政府及國家的大力支持,2019年12月,灣仔口岸與內港客運航線重開。

據媒體最新報道,截至2023年12月19日上午11時,灣仔口岸年內出入境旅客查驗量突破120萬人次,創下該口岸1984年開通以來年出入境旅客查驗量新紀錄。內港客運,不僅促進本澳旅遊業發展,而且在紓緩拱北口岸的人潮壓力,便利居住於灣仔的澳人及外勞交通出行等均發揮了積極作用,是澳門重要的交通樞紐。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內港眾多碼頭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年代以及新中國成立之初,曾發揮了非常重大的作用,當時大批急需的進口物資,透過內港碼頭轉入內地,為祖國取得最後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立下汗馬之功。

拓展旅遊促進內港經濟活化

為了進一步活化內港老城經濟,澳門內港碼頭區域聯誼會充分調動碼頭業界的積極性,努力挖掘內港區域內各種商機,經過多次探討,該會於2019年提出利用舊城區內豐富的文化古蹟、便利的水陸交通等優勢,發展“一河兩岸濱海遊”之旅遊項目,並數次約請旅遊文化界行家、學者,社會知名人士,以及內港區域眾坊會團體負責人沿河岸仔細考察項目可行性,獲得了一致肯定與好評,澳門旅遊學院副教授暨澳門文旅導賞協會會長黃婉妍博士並親自執筆撰寫了一份可行性報告(附後)。該報告目前已呈遞政府相關部門評估和審核推行,而此項旅遊方案一旦落實將促進內港與灣仔兩地聯同發展、共同受益,有望成為珠澳兩地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