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3664號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居民環保意識倒退

環保團體促加強環保教育

2024-05-03

不少街頭小食都是以一次性餐具盛載但回收率十分低

訪澳旅客增加對本澳固體垃圾量也帶來壓力

本澳資源回收率偏低

陳俊明

疫情期間至今,不少居民養成了叫外賣的習慣

據《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22》指出,本澳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2022年)為1.77公斤,與周邊地區城市相比仍較高,而且2022 年廢物資源回收率較 2021 年有所下降。另一邊廂,澳門環保學生聯會會長陳俊明指出,由於不少居民在疫情期間形成了經常叫外賣的習慣,一次性餐盒(外賣盒)和膠袋的使用量有增加,但各種回收率卻未有上升,反映居民的環保意識開始有鬆懈,甚至比疫情前還要差,出現倒退的情況。

澳門固體廢物量情況令人關注

《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23》尚未出台,但《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22》指出,2022年因新冠疫情影響澳門社會經濟活動,耗水量、耗電量、城市固體廢物量、多種空氣污染物年平均濃度有所下降,澳門溫室氣體估算排放量因本地發電量增加而有所上升,澳門整體海域水質總評估指數及非金屬評估指數均較2021年下降城市固體廢物同比下降。除此,2022 年澳門棄置的城市固體廢物量、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建築廢料量及總廢棄車輛數量較 2021 年有所減少,爐渣量和飛灰量與 2021 年相若,而特殊和危險廢物量則連續三年有明顯的增幅。而且,2022 年廢物資源回收率較 2021 年有所下降。2022 年經環境保護局及市政署回收的各類廢物資源(除玻璃外)回收量均較2021 年有所上升。2022年光管及燈泡和電子及電器設備的回收量分別較 2021年下降 2.3%和 10%,而廢舊電池回收量則較 2021 上升了 24%。

本澳資源回收率偏低

2012年環境保護局公佈了《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10-2020)》,為“構建低碳澳門、共創綠色生活”的願景建議了多項環境規劃綠指標,並按先後緩急就15個關注領域作出了建議及短、中、長期的行動計劃,當中固體廢物整體管理政策如減量、回收及處理處置廣受關注。統計環保局資料顯示,澳門垃圾焚化中心從2011年至2016年的城市固體廢物接收量由每年約32.9萬公噸增加至約50.4萬公噸,相當於同期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從每日約1.63公斤增加至2.11公斤。與其他地區相比,澳門的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處於很高的水平;與世界其他地區中具高收入的城市相比,這個數字亦屬偏高。為澳門固體廢物的處理構成極大的壓力,整體情況已趨嚴峻。為此,環保局制定了(2017-2026) 的固體廢物資源管理計劃,藉由有效的廢物管理政策及措施,推動社會全方動員共同參與,同時對所需的基建配套作長遠規劃及投資,以實現“構建低碳澳門、共創綠色生活”的願景。提出在2026年時,將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由2016年的2.11公斤減少30%,至1.48公斤。

澳門近年的各類固體廢物急速增長,對各環保基建設施造成壓力。現時本澳產生的固體廢物主要可分為4大類,包括:城市固體廢物、建築廢料、特殊和危險廢物和其他固體廢物。2022 年廢物資源回收率較 2021 年有所下降。而2022 年經環保局及市政署回收的各類廢物資源(除玻璃外)回收量均較2021 年有所上升。2022年光管及燈泡和電子及電器設備的回收量分別較 2021年下降 2.3%和 10%,而廢舊電池回收量則較 2021 上升了 24%。

市面上回收的資源廢物主要為三色資源廢物,即紙類、膠類和金屬/鋁罐類等。環保局網頁資料顯示,根據統計暨普查局的塑膠、橡膠、紙類及金屬類進出口統計資料顯示,近年澳門的三色資源廢物回收率相對保持較平穩的水平,約18至20%。2022年廢物資源回收率為22.5%,比2021年下 跌2%,《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22》中又指出,近10年資源廢物回收率維持在約20%左右的水平。

居民環保意識疫情後有倒退

隨著疫情過去, 經濟復甦、旅客增加,商業及生活垃圾量都有所增加,另一方面,疫情期間由於防疫、衛生等問題,市民、商戶對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量有增加,例如膠袋、即棄手套、外賣餐具,這些疫情期間累積下來的生活習慣、消費模式,對環境污染帶來一定壓力,但隨著疫情過去,有部份未能矯枉過正過來。陳俊明反映,疫情防控、叫外賣APP的推出等,叫外賣太方便,不少居民在疫情期間形成了經常叫外賣的習慣,也有食肆基於衛生理由或其他原因,不再想清洗餐具,令一次性餐盒(外賣盒)、餐具、膠袋等的使用量自疫情期間起有增加,可是,疫情過後,相關的習慣未有改變過來。他又反映:「因為一次性/即棄用品成本太便宜,用完即棄,市民重返以往的壞習慣」。居民的環保意識開始有鬆懈,甚至比疫情前還要差,出現倒退的情況。

出現環保意識倒退,陳俊明認為,原因除了疫情期間居民出於部份生活習慣改變、防疫下的衛生考慮外,還在於政府沒有宣傳推廣。而且乾淨回收中塑膠回收率很低,不達3成,餘下7成是焚化,一次性餐盒的回收率也十分低,環保團體在街站活動中,回收比例都沒有比之前有增加,但在產生量不斷增加下,情況令人憂慮。又指:「環保團體有時發現了問題並向政府反映,但政府認為冇問題啦、照燒(焚化)啦!」作為環保團體,在推動環保工作上,很多時候都很被動。

禁止使用比禁止入口更具成效

本澳近年陸續開始禁止入口不同材質的一次性餐飲用品, 如膠飲管、膠飲品攪拌棒、發泡膠盒等,陳俊明認為,目前禁入口而並非禁止使用,有可能會出現偷運入口的情況,若然有巡查和執法,可以較快看到措施的成效,但目前缺乏巡查,難以掌握政策的真實執行情況,令政策得以其效。更指出,香港以直接禁止使用可以更容易監督,市民也可以一同監督,故此,他倡議,在上述的環保政策上,應該以禁止使用取代禁止入口,讓政策的成效更大和更快,起立竿見影之效。

對於業界能否接受較強硬力度的環保措施,陳俊明指出,業界主要在乎成本,若環保物料若成本太貴,業界很難執行,另外便是客人使用的便捷性,若當之成為大趨勢,上述兩項問題都會較容易解決。他借用禁止進口一次性膠飲管和攪拌棒為例,市場上已經很多替代品,例如紙飲管、玉米澱粉製造或木質攪拌棒,又不影響質量,雖然成本上有些許負擔,但未至於很貴。由此反映出,若有政策,業界會配合,而且隨著訴求增加、產量增大之下,成本也會會下降,故此,他相信,成本及找替代品,絕對不是大的障礙。目前,澳門的環保政策及措施都比周邊、大灣區落後,他希望,特區政府在環保上加把勁,未來在規管一次性水樽、酒店停止免費為住客提供一次性入住用品等上作進一步的工作。他並相信,若對市民有充足的教育,市民會願意身體力行,將環保的習慣帶到生活當中,呼籲政府重新推動各項的環保教育及宣傳工作,再次喚超居民的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