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愛好者議生態島

2024-03-05

【本報訊】政府提出在龍爪角對開海面利用建築廢料、垃圾焚化後的爐渣、固化飛灰物及混雜建築餘料堆填「生態島」,生態保育人士強調「生態島」選址是中華白海豚出沒的地方。上星期,環保局發放路環南部海域的中華白海豚「資料」,續被生態保育人士批評是誤導市民。

環境保護局網站上星期推出「生態島構思介紹」(https://pse.is/5n9h34),有一張名為「珠江口水域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活動範圍」的圖示。香港海豚保育學會隨即發文 (https://pse.is/5n9h8j) 指出,環保局的「新宣傳網站」自暴其短。

近日,澳門生態愛好者亦在臉書專頁「生態股長」發文,其結論 (https://pse.is/5nha2p) 表明,環保局的「珠江口水域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活動範圍」的圖示,表達形式相當片面,不僅把海豚活動範圍錯誤擴闊兩倍,更刻意將海豚遷移走廊「變形」至避開「生態島」,把科學數據和事實扭曲,製造出所謂的「生態島」水域非白海豚重要遷徙走廊及不重要的假象,誤導市民。

「生態股長」也提出,環保局的內容沒有以具公信力的科學數據作證明,例如:二零一八、二零二零年度《澳門管理水域中華白海豚調查報告》中的路環南部白海豚分布的數據,或任何珠江口白海豚調查報告。

「生態股長」如何得出上述結論?

環保局的圖示(珠江口水域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活動範圍)劃出約十公里闊的「白海豚遷移廊道」與「生態島」位置不重疊。「生態股長」認為,環保局的資料看似「有用」,實質是不科學且具誤導成份。

因為,中山大學二零二二年的珠江口白海豚相關研究論文指出,大部分白海豚的活動範圍集中在近岸五公里以內的淺水海域,並非如環保局「宣傳圖」內擴闊了兩倍的離岸十公里範圍。而且,選址離岸僅一公里的「生態島」,亦正正在研究論文指出的近岸五公里白海豚主要活動範圍內。

同份研究論文亦標明機場跑道南-九澳山-龍爪角-橫琴婆尾的白海豚目擊記錄,也明顯與環保局的「宣傳圖」有異。

「生態股長」重申,他們自二零一九年十二月至二零二四年二月針對路環南部海域的白海豚觀察調查,合共累積到三十二個白海豚群體目擊記錄,牠們出沒位置與「生態島」重疊。「生態股長」收集的數據當中,亦包括記錄豚群出現時的活動行為狀況,在這三十二群中,有廿八群即八成七以上屬遷移行為,四群即百分之一成二以上屬捕食行為。

「生態股長」引用香港海豚保育學會的論述強調,回顧香港已寫進歷史的填海沉重教訓,香港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比澳門的「生態島」更小,但填海後白海豚不單絕跡於填海範圍,更不再靠近填海位置方圓超過六公里的活動範圍,影響範圍是填海範圍約三十倍。

並表明,多方數據證明,這條近岸且貫穿「生態島」的狹長水道,是連接珠江口兩大白海豚族群的主要遷移走廊,進行填海會造成毁滅性打擊是鐵一般的事實。

另外,環保局宣稱「生態島」佔珠江口水域中華白海豚的活動範圍面積不到百分之零點二。「生態股長」認為,環保局「格硬」利用不相關的區域佔比,襯托出「生態島」的面積看似微不足道,即繼續沿用「附近地方有棲地,澳門地方細,棲地微不足道,可發展」這套錯誤思想。

「生態股長」比喻,荷蘭園大馬路作為市民主要活動範圍,人口密度及使用程度高,當在荷蘭園展開工程時,應當針對工程對周遭範圍的市民主要活動區作影響評估,而並非只向公眾展示此工程範圍只佔全澳面積的百分之零點二。而且,活動範圍不代表主要活動範圍,這百分之零點二施工面積放在荷蘭園,和零點二放在路環九澳,影響程度是完全兩回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