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學齡人口下跌
香港應容許中小學開放境外招生
2023-10-23
【香港中通社10月22日電】(作者 譚暢)香港新一份施政報告即將公佈,消息指內容或涉及人口議題以及將香港打造成國際高等教育樞紐,包括提高香港八所資助大學非本地生的收生上限等。有教育界人士認為,亦可容許中小學開放境外招生,發展教育產業鏈,又可增加生源。
要打造國際教育樞紐,生源十分重要,但香港近年適齡學童人口持續下降。特區政府教育局數據顯示,全港中小學及幼兒園連續兩個學年流失逾3萬名學生。按照小一入學年齡為6歲推算,香港五至六年後,學童或進一步大減。立法會文件預料,2029年適齡小一生較目前減少8500人。
學童下降最直觀的影響是部分學校陸續停辦。今年9月新學年,香港有5間小學於小一獲派“0班”,即不收一年級新生。也有學校校監指,中學生入學率停滯不前、小學入學率大幅下降,從2019年起下降趨勢持續存在,難以改善。
為紓緩人口結構困境,特區政府去年推出多項人才引入計劃,其中“高才通”申請踴躍。成功申請“高才通”者,子女可入讀香港公立學校。
據最新官方數字,原定每年吸引3.5萬人的各項輸入人才計劃超額完成,截至今年9月已收逾16萬宗申請。“搶人才”政策超標完成,學童下降的局面是否能得到改善?
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鄧飛接受中通社記者採訪時指, “搶人才”能一定程度上紓緩學童流失的壓力,部分人才獲批後,會攜其子女來港,為香港教育注入新鮮血液。不過,這無法完全填補學童人口的缺失。“這是難以預測的,也有人不會選擇攜家庭來港。”
此外,人才攜子女來港也帶來新的問題。鄧飛指,來港人才在為其子女擇校時,優先考慮重點學校,會導致“越好的學校越不缺生源,越難招生的學校越招不到生”的循環局面,類似“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該停辦的學校還是會停辦。
他認為,香港可參考新加坡的做法,容許中小學開放境外招生,面向東南亞、內地等學生群體,學校可自負盈虧,既發展教育產業鏈,又緩解香港生源不足的局面。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香港高校過去吸納了不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優秀學生,促進國際化教育發展。展望未來,香港中小學能否把握“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機遇,將收生目光投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華語學生,還牽涉到不同地區之間學制、升學的銜接問題,值得業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