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3459號

2023年09月01日

星期五

馬賽克與瓷磚畫

2023-09-01

藍白色的瓷磚畫擁有強烈的葡萄牙特色。一些本地餐廳或酒店在裝潢時,也特地使用瓷磚畫強調其葡國風情。本地一些街區也不例外。例如在主教座堂附近的大廟腳巷,那裡的幾幅瓷磚畫,部分內容雖然是以19世紀旅居澳門的英國畫家錢納利的作品為藍本,但有指,根據瓷磚畫的筆法及技巧推測,可能並非來自葡國,而是出自本地或內地。(相片來源:澳門文遺網)

2020年,城市規劃委員會通過了葡文學校擴建的規劃條件圖草案。當時時任文化局副局長梁惠敏受訪稱,當局在葡文學校擴建草案中建議,要保留A區域的校園原建築物,包括建築物的葡式花磚外牆和中庭保持開放。(相片來源:澳門文遺網)

葡萄牙瓷磚畫常見在澳門的名勝景點

澳門的馬賽克壁畫不多。除愛都壁畫外,澳門公教大會堂門外的兩幅,亦是夏剛志的作品。位於黑沙環聖若瑟勞工主保堂外牆的馬賽克壁畫,則是其兒子Arnaldo Acconci 的作品。

機場大堂上方有中葡文化內涵的特色標誌貫串整幅巨畫

建築之美,不獨在於樑柱,也在於牆上的裝飾與畫作。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融數百年的城市,不少建築上的壁畫,都是以西方的藝術元素,訴說本地故事,為澳門之美更豐富多彩。而源自歐洲馬賽克壁畫和葡萄牙瓷磚畫便是其中一些例子。

馬賽克壁畫

馬賽克是西方一項古老的藝術,有說自古羅馬時期已有相關工藝及盛行,當時常用作創作地板畫和壁畫。而要說到馬賽克壁畫,在澳門最受矚目的作品之一,自然是愛都酒店立面的馬賽克壁畫。

愛都壁畫由本地已故的意大利藝術家夏剛志(Oseo Acconci)所創作。在2015年有關愛都酒店再利用的爭議中,有意見認為相關壁畫「淫邪」,但夏剛志的其中一名兒子、本身也是藝術家Arnaldo Acconci接受葡文媒體訪問時澄清,「裸女是財富女神,是幸運、命運、快樂的象徵。」

究竟愛都壁畫的設計有甚麼含意?本地藝團「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早前舉辦「夏剛志建築巡禮」導賞。據介紹,夏剛志的意大利家鄉有一座教堂,裡面有一幅文藝復興時期的馬賽克地板畫,上面畫有一裸體的幸運女神。在文藝復興時期,不少女神都以裸體的形象呈現。愛都壁畫上的裸女,其靈感有可能正源自於此。

若對比上述板畫和愛都壁畫上的女性形象,不難發現當中有互通之處。例如板畫上的幸運女神腳踏海上的小船,而愛都壁畫的下方亦有船帆。壁畫上的海鳥和魚尾既與教堂地板畫上的海浪呼應,亦連結了澳門這海濱小城。而據導賞介紹,愛都壁畫上的鐮刀和樹葉,有可能是出自聖經典故。

事實上,據外文媒體於2015年引述Arnaldo Acconci指,夏剛志在壁畫上設計了一隻「在基督宗教裏代表愛的海豚;而海鷗則標誌着寧靜。整個設計的意念是要祝澳門好運和安好。」

當然,由於夏剛志生前並沒有親自介紹壁畫設計的想法,因此壁畫尚有很多詮釋的可能,例如原來壁畫上還有一笑臉,究竟有何含意?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論述。可惜的是,愛都壁畫將要移入未來新中央圖書館的室內。因為愛都酒店長年欠缺維修管理,多年前壁畫已出現部分缺損。如何確保壁畫不在拆卸酒店的過程中受到進一步損毀,讓以後的人能夠繼續欣賞到壁畫,是公眾其中一項關注所在。

下筆之時,愛都酒店已正準備開始拆除。如按計劃,該址將來將興建成新中央圖書館。現時的方案是唯一一個將原放置愛都酒店外牆的壁畫移入室內擺放。雖然時任文化局局長穆欣欣解釋,是因為「壁畫移到室內不用日曬雨淋,有利保留壁畫」,但移動的過程會否令壁畫受損,仍是一大未知之數。而2021年,刊於《正報》的文章《文化地標建立在摧毀文化之上?!--即將消失的愛都酒店》就認為:「由於馬賽克鑲嵌是藝術家為了能在戶外製作畫作留傳後世而發展出來的技術,其用料、材質及表現方式就是為戶外空間作永久保存而特製的,因此,『放在室內會保存得更好』並不是作品原有的設定,要把一件戶外作品移入室內,只能是人為的改變,與作品保存無關,甚至有可能是一種破壞。」

葡式瓷磚畫

除了馬賽克壁畫,葡萄牙瓷磚畫亦是澳門重要的藝術之一。2020年,葡萄牙瓷磚畫製作工藝更獲列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據澳門文物網介紹,葡萄牙瓷磚畫(Azulejo),「其名稱字源是從阿拉伯文az-zulayj,在中世紀時先由穆斯林所使用,意思為拋光的小石頭,葡萄牙人將此瓷磚工藝大量應用於建築牆壁裝飾上,以拼貼出幾何和花草植物圖案,至17世紀末,受到中國青花瓷的影響,白底藍色的瓷磚畫逐漸流行並成為葡萄牙瓷磚畫的典型色彩,並加入更多的故事性和宗教性的圖案內容。葡萄牙瓷磚畫工藝是指使用釉藥在生磚上手繪圖案,根據不同顏色釉藥需求的溫度,放入窯爐以1000-1100℃燒製8小時而成,再拼貼成畫。受到葡萄牙文化的影響,澳門的一些路牌、教堂或建築物壁畫尚保存有昔日的葡萄牙瓷磚畫作品」。

《澳門葡國瓷磚》一書提到,1755年葡國發生大地震,破壞了里斯本一大片地區。當時的首相龐巴爾侯爵認為瓷磚畫易於清潔又能讓房子冬暖夏涼,於是在決定重建里斯本時,大力推廣採用瓷磚畫。同時在18世紀,瓷磚畫亦出現了「迎客者」(welcoming figures)的設計,即是把如真人大小的人像瓷磚畫,設置在建築物入口的牆壁,用以歡迎並指引訪客。到19世紀,瓷磚除了用於室內,也用於外牆。由於這種建築材料除有防潮性,其裝飾性亦讓建築變得更加華麗,「它們改變了葡國城市的風貌,為城市增添豐富色彩,城市環境變得更潔亮衛生」。後來,其他藝術領域的藝術家名作慢慢融入瓷磚圖案的設計,到20世紀後期,瓷磚裝飾更廣泛地使用於城市空間、建築物中。

作為曾受葡萄牙管治的地方,澳門不少地方都能看見葡國瓷磚畫。這些瓷磚畫除了美觀之外,所代表的故事也各有不同。例如位於西灣的「夕陽別墅」的澳門紅十字會會址,在其入口樓梯側,就有一幅聖母聖嬰瓷磚畫。《澳門葡國瓷磚》介紹,該畫作屬於1920年代的產品,而以天主教聖人作為住宅外部的裝飾,以至視為對住戶的「保護」,在葡國是一項民間傳統。「該傳統在18世紀開始流行。從別墅的聖母瓷磚畫可見,這傳統亦流傳到東方的澳門。」

綜合一些介紹,上世紀三十年代,這座建築物屬葡人李愛禮(Fernando de Lara Reis,又譯「喇拉李士」或「拉臘.雷斯」)所有。他於利宵中學任職美術教師。有指,李愛禮喜愛中國藝術,故其家居陳設均爲中式家具。同時,他在澳門文化圈相當活躍。而在「夕陽別墅」中,曾舉行音樂、文學、話劇等活動,一直到1950年因肝癌病逝才結束。據指,李愛禮是個獨身漢,又無兒女,臨終前曾訂下遺囑,將其寓所贈予澳門仁慈堂改作防癌診所,是當時澳門唯一,也是港澳最早開設的防癌診所。該院於1951年創辦,至1979年結束,之後荒廢。1990年11月5日,葡萄牙紅十字會澳門分會用作其會址辦公總部,到近年遷出,而夕陽別墅於2022年成為「仁慈堂李愛禮西灣托兒所」的所在地。

而除了這種葡萄牙民居式樣的建築,現代主義建築同樣有葡萄牙瓷磚畫。葡文學校便是這樣一特例。據《澳門葡國瓷磚》介紹,在「功能主義」的思潮下,建築裝飾一度被視為罪惡,但葡文學校卻既是現代主義建築,又採用了傳統的瓷磚畫裝飾。「讓裝飾參考了17世紀後期略帶抽象性的『藍白黃三色花形』圖案,打破了現代主義建築的單調乏味。」

別具意思的瓷磚畫並不只這幅。例如有別於常見的藍白兩色瓷磚畫,澳門國際機場的一幅則是色彩斑斕。該瓷磚畫是20世紀末期最具影響力的葡國藝術家艾德華多.內里(Eduardo Nery,1938-2013)的創作。據《澳門雜誌》2014年的介紹,這位多棲的藝術家,作品既有馬賽克、攝影、拼貼,還有城市設計領域如廣場和馬路的路面繪圖、整個建築的色彩設計等。其位於里斯本Campo Grande地鐵的瓷磚畫,曾於1992年獲得Jorge Colaço市級瓷磚畫大獎。

據指,Eduardo Nery於1994年應澳門政府邀請,為澳門機場設計瓷磚畫。報道提到,他從主題「以澳門為舞台的中葡文化匯聚」出發,將主題分拆成多個副題,具中葡文化內涵的特色標誌貫串整幅巨畫。同時,他使用了不少色彩。他當時分享,畫內的各種紅色,在以前是很難取得,因為有些紅色並非葡萄牙人常用的顏色。但經過設計師堅持不懈地對色彩進行研究,最終為這幅畫的調色板選取了28種顏色。這幅畫由2.25萬塊瓷磚組合而成,由葡萄牙著名的瓷磚工廠Víuva Lamengo製作,工廠三組漆匠花費了15星期才完成。之後再由一隊葡萄牙的鋪磚工人用上了3星期完成鋪砌工作。

Eduardo Nery在該訪問中分享,這設計中採用的技巧,源自他在1960年代對「歐普藝術」研究的經驗。歐普藝術是指在繪畫或雕塑作品中,使用黑白對比或強烈色彩的幾何抽象,來刺激觀者的視覺,產生流動、放射等運動的感覺。同時這幅瓷磚畫的中心部份對稱,完全符合機場離境大堂的建築對稱。

建築不只水泥磚木

從以上種種可見,一幢建築物之美,不獨在於其建築風格。上面的裝飾與壁畫,每一樣亦是組成其獨特性的重要元素,不論是在於反映其歷史價值,還是藝術價值。同時,這些元素使建築與所在的城市與時空連結,成為在地的象徵與見證。缺少任何這些元素,都將使有關的連結遭到削弱。每當談到保育或拆卸再利用,我們又可有對這些一點一滴作徹底紀錄、研究,藉着這些與別不同的美,說好澳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