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年後將發射下一代碳衛星

2023-07-27

中國早前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

【特稿】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空天院)院長吳一戎26日透露,中國將於2025年發射下一代碳衛星,可以更高精度、更高效率地監測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

全球碳盤點衛星遙感研討會當天在北京舉行,由中國科學院空天院牽頭研究編寫的《全球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簡稱《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正式發佈。吳一戎院士在會上致辭時透露了上述信息。

他指出,衛星遙感具有客觀、連續、穩定、大範圍、重復觀測的優點,是全球碳循環高精度、精細分辨率監測不可或缺的技術手段,能够在全球碳盤點發揮重要作用,對於維護中國開展碳核查意義重大。全球已有多個國家和組織正在大力發展溫室氣體排放的監測核查支持能力,發展中國自主的全球碳盤點衛星遙感能力也刻不容緩。

吳一戎表示,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下,中國將於2025年發射下一代碳衛星,可以更高精度、更高效率地監測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將進一步提高中國國產衛星在大氣溫室氣體濃度、人為源碳排放、陸地生態系統碳匯等方面的監測能力,為全球碳盤點和國家“雙碳”(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提供中國自主的科學數據。

據中國科學院空天院介紹,大氣溫室氣體持續昇高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全球性環境問題,積極應對刻不容緩,而實現“雙碳”目標,精準的全球碳盤點,即計算每一項碳排放(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等)和碳吸收(從大氣中捕獲二氧化碳等)的貢獻是其先決條件。其中,衛星遙感正在成為新一代、國際認可的全球碳盤點方法,可定量監測人類活動或生態系統與大氣間二氧化碳的交換情況。

最新發佈的《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全球和主要國別的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情況進行評估,在證實當前主流科學認知的同時也取得系列新的發現,為中國應對氣候談判與碳盤點、服務碳中和評估提供重要科學數據。(孫自法C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