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之光耀古今

2023-05-16

【特稿】千年絲路,滄桑輝煌。一個個文明交融的印跡定格在歷史畫卷中,不為時間所抹去。2000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打通橫貫東西的古絲綢之路。2000多年來,中國與中亞互通有無、互學互鑒、守望相助,為人類文明史留下一段段佳話和傳奇。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如今,中國同中亞國家傳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在考古、教育、衛生、旅遊、新聞、地方交流等合作領域不斷開拓創新,共同構建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大格局,讓延續千年的友好情誼更加深入人心。

從烏茲別克斯坦明鐵佩古城遺址到哈薩克斯坦伊賽克拉特古城拉哈特遺址,再到吉爾吉斯斯坦紅河古城西側佛寺遺址,中國與中亞國家考古工作者同心協力,通過一項項發掘成果,讓見證文明交融的遺跡文物重現於世。

2014年6月,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千年絲路,連點成線,連線成網,凝聚起中國與中亞國家攜手保護文化遺產的強大力量。

隨著“中文熱”“中國文化熱”在中亞國家持續升溫,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早已“桃李滿天下”。近年來,作為“後起之秀”,魯班工坊正搭建起中國與中亞國家職業教育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近年來,中國與中亞國家教育合作之路越走越寬,互派留學生數量持續增長,高校間合作交流日益密切,聯合辦學模式不斷拓展……2022年1月,在中國同中亞五國建交30周年視頻峰會上,中方宣佈,今後5年計劃向中亞五國提供1200個中國政府獎學金名額,優先在中亞國家增設孔子學院、孔子課堂。

在哈薩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圖,有一條以中國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命名的街道,不遠處還有一條以哈薩克斯坦音樂家巴赫德讓·拜卡達莫夫命名的街道。兩條平行的街道,記錄著兩位音樂家在戰爭年代結下的患難情誼。

1940年,冼星海受中共中央派遣從延安前往莫斯科為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後期製作與配樂。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後,影片製作陷入停頓。1942年,冼星海輾轉來到阿拉木圖。舉目無親、貧病交加之際,冼星海得到了拜卡達莫夫一家無私的幫助。在阿拉木圖,冼星海創作了《民族解放》等著名音樂作品,並根據哈薩克民族英雄的事跡創作出交響詩《阿曼蓋爾德》,激勵人們為抗擊法西斯而戰。

穿越時光,兩位音樂家的感人故事代代相傳。豎立紀念碑、舉辦音樂會、出版圖書、合拍電影……他們的情誼被傳頌,被銘記,成為人們心中寶貴的精神財富。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亞國家青年人結緣中國,成為友誼使者——捐獻“熊貓血”的魯斯蘭、數次“逆行”抗疫的肯傑柏耶夫、感嘆“我是外國人,但不是外人”的馬文軒……

烏茲別克斯坦著名詩人納沃伊說:“沒有比生活在友誼之中更美好的事情。”朋友越走越近,鄰居越走越親。在常來常往中,中國與中亞國家人民心更近、情更深,必將繼續共同描畫相知相親、互融互通的美麗畫卷。

(邱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