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總理稱不與中國脫鈎但要『去風險化』

2023-05-11

【香港中通社5月10日電】(記者 王豐鈴)德國總理朔爾茨9日在歐洲議會發表演講,稱 “來自中國的對抗和競爭有所加劇”,歐盟應降低對華關係中的“風險”。受訪專家指出,當前中歐關係正發生持續調整,歐盟對華政策在變化之中。需要觀察歐盟是否將“風險”無限放大到“去中國化”。

朔爾茨在歐洲議會演講中談到歐盟與中國的關係時說,中歐關係可以用“夥伴、競爭者、制度性對手”三個詞來描述。但中國現在作為“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的成分正在增加。他並稱,同意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的觀點,歐盟的目標“不應該是與中國脫鈎,而是明智的去風險化”。朔爾茨去年11月訪華期間曾表示,中國是德國和歐洲的重要經貿夥伴,德方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支持經濟全球化,反對“脫鈎”。

對於朔爾茨的發言,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中歐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簡軍波10日向香港中通社記者解析,早在2019年的歐盟對華政策文件中,已將中國定位為合作夥伴、經濟和科技領域的競爭者、制度性對手。

簡軍波指,朔爾茨之所以強調中國作為“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成分正在增加,主要是受到國際形勢變化,以及美國對華定位的影響。不過,朔爾茨對華立場未發生根本改變,仍強調經濟合作和制度對抗分開進行。

“當前中歐關係正在發生持續調整,歐盟對華政策在不斷變化。”簡軍波指出,中歐接下來將面臨如何處理俄烏衝突、中歐峰會、中德戰略對話,不排除朔爾茨或是為了處理這些議題而向中國施壓。

針對德方、歐方提出對華合作“去風險”一說,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秦剛5月9日在柏林與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共同會見記者時表示,中國對外輸出的是機遇不是危機,是合作不是對抗,是穩定不是動蕩,是保險不是風險。中方對德方、歐方不搞對華脫鈎的表態表示贊賞,但也對歐方聲稱的“去風險”表示關切。如果以“去風險”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那就是在去機遇、去合作、去穩定、去發展。

歐洲會否效仿美國,以“去風險”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

簡軍波認為,從效果上來說,如果歐洲的“去風險”沒有明確定義,將所有一切都納入安全審查,如中資入股漢堡港也遭審查,中歐經貿交流勢必受影響,經貿合作機會將減少。

簡軍波表示,關鍵在於歐盟要將所謂“風險”無限放大,還是嚴格限定在一定範圍之內。歐洲此前強調要在關鍵領域和敏感領域與華“斷鏈”,但不會斬斷所有對華經貿交流的領域。中歐經貿關係緊密,歐洲仍要利用中國市場。同時,在不少國際問題上仍要與中國合作。儘管一些政客可能會要求去中國化,但實際上歐洲難以操作。

朔爾茨演講時還表示,隨著非洲、亞洲和南美經濟體地位的提升,21世紀的世界秩序將會是“多極”,而不是“兩極或者三極”。他呼籲,歐洲必須轉向世界,歐盟應盡快與南方共同市場、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新興市場達成新的自由貿易協定。歐洲應當在平等和回應殖民主義後果的基礎上,與非洲、亞洲以及拉丁美洲國家建立夥伴關係。

朔爾茨的“多極”論與法國總統馬克龍主張歐洲成為中美之外 “第三極”的觀點是否有分歧?簡軍波認為,朔爾茨強調歐盟要成為多極化中獨立的一極,代表了歐洲主流看法,與馬克龍並沒有太多分別。

簡軍波表示,歐盟正與拉美、東盟國家協商推進自貿協定的可能性。從經濟角度而言,歐盟加強與這些“南方國家”的聯繫,和對中國“去風險”相關聯。對中國“去風險”後,歐洲一些在華產業鏈和資本要轉移到南方國家,實現對外經貿關係所謂的“多元化”,不再只依賴中國市場。從戰略角度考慮,歐盟也要利用南方國家的影響力,擴展自身在國際社會的政治影響,使其成為地緣政治競爭中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