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3332號
2023年04月05日
星期三
解決「人手荒」專家指外勞輸入是香港必經之路
2023-04-05
【香港中通社4月4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張明臻)香港正在復常路上大步前行,迎來基建高峰、旅遊復甦、餐飲服務業重振等……但都因人手短缺發展受限。政府有意放寬輸入外勞,勞資雙方意見卻難以平衡。經濟學家指出,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輸入勞工是必經之路;但要做好薪金規管,保障本地勞工利益。
香港正值基建高峰期,明日大嶼與北部都會區項目中多個大型基建將開展、大量公屋私樓正在興建,令本地建造業人手不勝負荷。其他不少行業包括零售、飲食及長者護理等,同樣面對“有工無人做”的困境。部分工種日薪高達3000港元都請不到人。
從數據來看,香港就業人數過去十年由365.8萬微跌至去年361.3萬,跌幅1.2%。建造業議會料業界有5.5萬人手短缺;批發零售業界則指目前人手短缺約4萬人。但與此同時,在中外資公司工作人數卻由38.8萬上升至46.8萬,增幅20%。
當下年輕人學歷高,對白領工作趨之若鶩,不熱衷體力勞動工作是不爭事實。儘管政府與業界已採取措施,大幅提高有關勞工薪酬,“新血”仍屈指可數。
屋漏偏逢連夜雨,全港最新年齡中位數上升至46歲,人口老齡化更令各服務行業人手捉襟見肘。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3月29日在立法會表示,政府有意針對明顯人力不足的行業,積極考慮制定“特別計劃”輸入勞工。這自然遭到本地勞工界強烈反對,勞資雙方意見不一。
工聯會理事長黃國認為,一個行業是否輸入外勞並不能簡單處理,要看失業率、勞動參與率和工資水平三大數據和實際情況做判斷。認為部分工種無法招到人最大原因是人工低、無前途。促當局考慮為這些行業增加薪金並設立晉昇機制。
立法會議員邵家輝則做了一項調查,在受訪約800間批發零售商中,八成半公司指長期人手短缺;逾九成支持輸入外勞。他建議,香港應效法澳門從大灣區輸入勞工,外勞可即日來回香港。認為若不盡快輸入外來人力,會影響香港未來發展。亦有議員建議,可先輸入2000人力以減輕本地員工壓力。
其實,勞資雙方最大爭議點是資方不願行業薪酬持續上漲,勞方擔心輸入外勞拖低本地勞工收入。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莊太量對中通社記者表示,從經濟學角度來說,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勞動力必然不夠,輸入勞動力長期來講對社會發展肯定是好的。香港房價高、物價貴都是因為沒有輸入外勞。
他強調,作為一個政策,應以香港整體利益為依歸,而不是以一個圈子的利益為依歸。勞工處現行規定,輸入勞工薪金不應低於本地工人擔任同類職位每月工資的中位數。現在擔心的是政策被濫用,本地勞工就業不保,所以一定要在這方面加強規管。
但並不是任何人手短缺的行業都可以靠輸入外勞解決,需考慮行業性質差異性。例如教育界職位空缺在五年間由3900大增至7800,但教學工作涉及語言、對課程掌握、對香港社會了解等。不一定可以通過輸入外勞填補,更重要的是培訓本地人手。
特首李家超4日亦強調,若最終考慮輸入外勞,會同時保障本地就業,包括保障工資;當局亦會加強本地培訓,在再培訓計劃及專業培訓方面下功夫。
其實,香港在輸入外勞政策方面十分保守因循,在撇除外地家庭傭工,外勞佔香港整體勞動人口不足1%。
放眼全球,各國為解決人手短缺問題,放寬勞動人口流動性是促進經濟發展、提升競爭力的必然手段。香港要解決“人手荒”,在保障本地工人權益前提下,適當地針對性輸入外勞或是刻不容緩。各方都不應局限在各自位置,應從香港整體發展需求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