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及早洞悉社會變化

2023-02-20

【特稿】近日,本地媒體對於外賣配送員在摩托車尾上捆綁或放置非固定的「外賣箱」屬運載物品是否違法的報導,引起社會迴響,令筆者回想起,早年電動輪椅在馬路上行駛曾一度引起社會討論的情況。不論是前者還是後者,法律上有所規範,事件引起傳媒及社會關注,當中原因主要是涉及有否違法及安全問題,筆者相信,傳媒作出有關報導的初心,亦不是想「斷人米路」,更大的目的是提醒相關人士,注意交通和自身安全最重要,在宣傳上,交通事務局及執法部門,都應該更早洞察到社會變化,適時作出宣傳,提醒道路使用者和駕駛者。另一方面,需要真正正視為外賣配送員提供職業保障問題。

外賣配送行業在疫情三年來,因為市場需求而成為了急速發展的行業,由於單量多、與時間競賽,不少外賣配送員都會一次運載數張訂單,為了提升食品的運送質量及增加載送量,漸漸出現有於摩托車車尾安裝固定或可拆除式的「外賣箱」,這情況出現了一時段時間,大部份市民及外賣配送員都不以為然,但近日,經本地啊傳媒就「外賣箱」的合法性及安全性提出質疑後,社會開始熱烈討論起來;也帶出一個問題,是局方和執法部門疏於監管?還是外賣配送業有心走法律灰色地帶?也有意見認為,傳媒想「斷人米路」,令外賣配送行業的運作更難艱。

根據治安警察局交通廳統計資料顯示,2022年檢控摩托車危險載貨合共242宗,當中127宗涉及外賣摩托車。根據《道路交通法》第六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被運載的物品不得影響駕駛、對人或物構成危險,又或影響交通。否則,可被科處罰款澳門元600元。

筆者作為傳媒人,相信有關報導的更大的目的是提醒相關人士,注意交通和自身安全最重要。過去曾發生涉及外賣配送員的嚴重交通意外,法律的規範當然重要,更重要是提升駕駛者的安全駕駛意識,由自身保護做起。另外,早有議員及和業界有意見提出,要正視外賣配送員的勞動權益問題,若加強了外賣配送員的勞動權益保障,例如要求外賣平台建立人性化的規則、合理配送時間、提供職業意外保障等,相信也可令外賣配送員的安全有提升,多管齊下。

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