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希訪華標志中伊戰略夥伴關係進入新階段
2023-02-15
【香港中通社2月14日電】(記者 王豐鈴)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伊朗總統萊希2月14日至16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14日下午,習近平主席在人民大會堂與萊希總統舉行會談,規劃和引領中伊關係未來發展,並就共同關心的地區和國際問題交換意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也將分別會見萊希。
此次訪問是萊希2021年8月就任伊朗總統後首次訪華。伊方對此行抱以期待,國家通訊社伊通社以頭條位置追蹤相關消息。萊希13日在人民日報撰文《老朋友是未來合作的最好夥伴》,作為對訪問的預熱。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同日亦表示,中方期待同伊方一道,以此訪為契機,推動中伊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取得更大發展。
據伊通社報道,萊希率領一個由政經界人士組成的高級代表團,除了與中方領導人會面,行程還包括會見中伊商界領袖及僑民。有伊朗隨行官員透露,預計兩國將簽署多項合作檔,價值約達100億至200億美元,內容涉及基礎建設、電站、醫療設備等領域。
“伊朗總統此次訪華,標志著中伊之間的戰略夥伴關係進入新階段,也意味著《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協議》進入全面落實階段。”蘭州大學“一帶一路”研究中心教授、執行主任朱永彪14日接受香港中通社採訪時指出,在伊朗總統訪華期間,雙方或就一些共同關心的問題,如能源合作、周邊地區安全、上合組織內部的合作、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等方面,達成新的務實性舉措。
朱永彪續指,當前國際形勢複雜,俄烏衝突未解,全球經濟整體增長乏力,中伊若能簽署大規模的經濟合作協議,有助於進一步加深兩國戰略互信,更好地協調兩國在一些地區及國際事務上的立場,也可對帶動全球經濟復甦起到積極作用。
2021年1月,伊朗與中國簽署《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協議》,在能源、安全、基礎建設和人文交流等領域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係。同年9月,伊朗總統在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呼籲加強同中方的經濟聯繫。伊朗總統辦公室代表稱,伊朗總統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落實中伊全面合作計劃。
朱永彪分析指,自2018年《伊核協議》被美國特朗普政府終止後,伊朗實際上面臨非常被動的局面,俄烏衝突後又使伊朗外部環境進一步惡化,加上伊朗國內抗議浪潮未平息,迫切需要一些標志性的外交成果,而《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協議》無論是對外拓展迴旋戰略空間,還是刺激國內民生改善,提高伊朗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都能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具體而言,協議側重經濟領域合作,雙方平等互利,可將中國的“一帶一路”和伊朗的“向東看”戰略更好地對接。
“其一,在能源方面,中伊兩國互補性強,伊朗的油氣資源對中國非常關鍵;其二,伊朗的地緣位置,是東西交通的樞紐,港口、能源管道、鐵路運輸、基礎設施均是中伊合作的重要領域;其三,在相關領域的全產業鏈合作方面,雙方亦具有極強的互補性。”朱永彪對香港中通社記者說。
不過,一場正常訪問,也引起西方媒體的“特殊關注”。有媒體形容伊朗總統訪華“很突然”,評論中伊合作是“抱團抗美”,是為了“弱化美國孤立伊朗的努力”。
在2月14日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在被外媒問及伊朗總統訪華,中伊關係更進一步會否影響中美關係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回應表示,中國同伊朗兩國關係友好,雙方發展友好合作關係,有利於中伊兩國人民的福祉,有利於維護和促進中東地區的和平穩定,不針對協力廠商。
朱永彪直言,中伊合作是自然推動的過程,也是互利共贏的選擇,協議實際上是將過去雙方不太穩固的關係,用檔的形式固定下來,並不代表雙方是唯一的綁定關係,也未針對協力廠商,合作體量也不大。中國外交平衡多元,伊朗亦一直和美國保持溝通,試圖緩和關係。西方媒體過度解讀,是將中伊的正常關係過分拔高,存在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偏見和成見,陷入“雙標”怪圈,只許西方接觸,而不許中國接觸。
朱永彪認為,此次訪問在短期內料會引起西方輿論的炒作和一些政客的攻擊,但不會持續太長時間。“中伊關係在戰略上達到新高度,但仍處於逐漸落實的過程中,一些基礎領域較薄弱,距離落實目標尚有距離。中國外交立場清晰,一貫按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作判斷,預計兩國關係仍會維持現狀,中國的外交政策不會出現重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