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糧食危機看全球氣候變化請善待地球

2023-02-15

【特稿】世界宣明會澳門分會總監謝筱薇在14日在“澳門飢饉”開幕禮上表示,根據聯合國最新數據顯示,非洲目前是飢餓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區,總飢餓人口達2.78億,平均每五人便有一人受飢餓之苦。不少飢餓孩子除了患上營養不良,更往往為了生計而淪為童工或童婚受害者,亟待我們伸出援手,呼籲全澳市民關注糧食危機帶來的威脅。事實上,糧食供應跟氣候息息相關,在全球氣候變化風險逐步增加的情況下,極端天氣以及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也隨之增多,極端天氣以及自然災害又反過來影響糧食供應,危及糧食安全。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近日發佈的公報表示,受不斷上升的溫室氣體濃度和累積熱量的推動,過去8年是全球有記錄以來最暖的8年,全球長期變暖仍在繼續。2022年的極端熱浪、乾旱和破壞性洪水使全球數百萬人受災,造成數十億美元經濟損失。展望2023年,全球氣候治理仍面臨多重複雜挑戰,呼籲國際社會需加強合作,採取行動,保護共同的地球家園。回顧過去的一年,全球變暖導致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帶來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甚至是生態災難,包括創紀錄的高溫、海平面上升、持續乾旱、山火肆虐、生物多樣性喪失加速甚至物種滅絕等。這些生態問題給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衝擊,如糧食危機加劇、“氣候難民”激增、人類健康狀況惡化等。

而根據中國氣象局近日發佈的報道稱,今年我國南方地區應重點防範夏季持續性高溫天氣,確保迎峰度夏能源供應;沿海地區需重點加強颱風防禦工作;北方地區要重點防範暴雨、洪澇及其造成的城市內澇等次生災害;西部地區要提高防範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等風險。指出通過對今年國家總體氣候狀況初步研判認為,今年全國氣候年景總體偏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仍然呈現出多發、強發的態勢。有關專家表示,人類活動特別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且全球約2/3的排放都與家庭排放有關,所以優化全社會的消費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要倡導個人在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轉向綠色消費模式,盡可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自然災害和人為事故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我們的地球,改變我們的生活。2月6日土耳其和敘利亞發生的大地震,至今已經有近四萬人遇害,無數人家失去家園流離失所,境況與當下的俄烏沖突所造成的境況一般均是無家可歸;2月3日發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一起火車脫軌事件,已經演變成了一場引發全球關注的環境災難,甚至被稱為“切爾諾貝利2.0”。在約有50節車廂脫軌中,就包括有10節運載危險材料的車廂,共有10萬加侖的氯乙烯,當地政府為方便處理人為點燃這些有害物質,繼而也就產生出更加恐怖的二噁英,這是一種更為嚴重的致癌物,一旦隨空氣進入平流層,也許就會環球旅行到處散播。更為可惡的是日本政府不顧太平洋周邊國家的反對,一意孤行地計劃在今年春季到夏季前後開始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廢水排放入海,累計130萬噸核廢水一旦進入太平洋環流,對海洋環境、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將產生深遠影響。

不論是戰爭還是天災人禍,無不時刻在戕害地球。作為地球村的一員,我們要持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盡量減少對資源的浪費,不要將環境保護的責任全部交與政府,將拯救地球的希望全部寄託在政府身上,對於個人而言,堅持用有益於地球的生活方式去倡導環保,就是最好的方式。善待地球其實就是善待自己,行動起來吧朋友們!

--阿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