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防治的『中國方案』如何助力疫情防控?

2023-01-04

【中新社北京1月3日電】(記者 李純)日前,中新社記者來到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的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發現醫院新開設了新冠康復門診。該科室以中藥飲片為主、中成藥為輔,輔以針灸、艾灸等中醫特色診療方式,為患者解決新冠康復問題。

在1月3日的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新聞發言人米鋒指出,疫情發生以來,在各級醫療救治實踐中,中國始終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重,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篩選出“三藥三方”等臨床有效方藥,對提高治癒率、降低重症率和病亡率、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發揮了重要作用。

全程參與、深度融入中國疫情防控,中醫藥防治開出的“藥方”包含哪幾味“藥”?

一曰“治”。三年來,中醫藥在新冠感染者尤其重症患者的治療中取得了積極成效。

日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醫藥干預指引》,對成年人、兒童及老年人、孕婦等特殊人群分別給出治療方案,指導新冠感染者更好運用中醫藥方法居家治療及康復。

對患者進行分層干預是中醫藥發揮的一項重要作用。“當前,流感、感冒、新冠交織在一起。對於患者,可以選擇對症使用的中藥,居家進行治療,減輕醫療機構、醫療資源的擠兌風險和壓力。”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指出。

另一項重要作用則是重症救治。及早進行中醫藥干預治療,可以降低轉重率;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够有效阻斷或減緩重症向危重症發展,促進重症轉輕,降低病亡率。

中藥湯劑、中成藥、針灸、熱敷法……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表示,中醫在治療重症過程中,用“組合拳”解決四大症狀,與現代醫學共同努力,達到留命治病、治病不傷正的效果,為患者後期康復打下基礎。

二曰“供”。面對當前藥品供需矛盾,中藥當如何保障有效供應?

黃璐琦對此表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做好重點中藥的保障供應,配合工信部建立醫療物資生產保供的日調度機制,提供相應需求清單,統一調度重點醫療物資保障品種,摸清產能產量,推動企業穩產達產、擴能增產。

多元化中藥產品供給也得到推動。例如,前述中醫藥干預指引針對不同症狀,推薦了70個中成藥,供民眾居家治療使用。

黃璐琦也提及,指導各地因地制宜制定防治方案、用藥指南和指引,擴大中藥選用範圍。推動支持中醫醫院、基層醫療機構加強院內製劑、協定處方的生產供應,加強中藥湯劑使用,提供多元化的中藥選擇。

中藥原料來自人工種植、養殖和天然野生,採收有其時限。“疫情發生以來,我們持續跟蹤全國的中藥材市場,尤其是抗疫中藥材品種的供應和價格情況。”黃璐琦也提到,科學研判抗疫中藥材的蘊藏量,加強對種植企業和農戶的引導,也引導中藥企業保持合理庫存,做好原料儲備,保證中藥的供應與生產。

三曰“養”。常言道:三分治,七分養。對於康復期間的咳嗽、乏力等症狀,中醫藥亦有調節之法。

近期,張忠德到訪了廣東郁南和廣西陽朔,看到當地用無核黃皮干、金橘等當地藥材治療新冠病毒感染後的咳嗽症狀,“這就是中醫藥在防病治病和康復過程中很好的辦法”。

據張忠德介紹,中醫藥對於新冠病毒感染康復也有“組合拳”。藥膳、飲食注重補氣、健脾、潤肺、安神。對於疲倦、乏力、睡眠不好,則鼓勵運用非藥物方法,如睡前用生薑、艾葉泡腳,打太極拳,練八段錦、五禽戲等。

味覺、嗅覺下降也是新冠感染康復期可能出現的情況,中醫藥對其成因與治療也有獨到見解。

“中醫認為新冠感染主要侵犯手太陰肺和足太陰脾”,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急診科主任齊文升說,肺開竅于鼻,脾開竅于口,肺、脾功能沒有完全恢復,就會遺留嗅覺、味覺障礙。“所以在恢復期治療上,主要針對肺和脾這兩個臟器進行調理。”

醫治、用藥、康復,中醫藥在疫情防控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已得到各方肯定。全方位、全鏈條深度融入疫情防控,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重,中醫藥防治的“中國方案”為中國防疫提供了新動能,作出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