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冠確診首現BA.2.75.2
類鼻疽個案大增十倍 源頭不明老弱易染
2022-10-27
【香港中通社10月26日電】香港特區政府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26日通報,截至當日零時,香港新增5403宗新冠確診個案;再多7宗死亡個案。
新增個案中,5015宗為本地確診個案,388宗為輸入個案。
再多5間院舍呈報7宗確診個案,包括4間安老院舍及1間殘疾人士院舍,共涉及5名院友,22名院友被列為密切接觸者。學校方面,492間學校呈報696宗陽性個案,包括576名學生及120名教職員。再多10間學校共10個班級須停課7日。
變異病毒株方面,衛生署在輸入個案中發現新增29宗XBB個案,3宗BF.7個案、1宗BQ.1.1個案;本地個案中首次發現新增1宗BA.2.75.2個案。
香港過去一日再多7宗死亡個案。第五波疫情至今,累計10137人染疫不治。
類鼻疽個案大增10倍老弱易染
又訊:【香港中通社10月26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崔靜雯)近期,香港錄得超過30宗類鼻疽本地感染個案,當中7人已離世,源頭不明。有醫學專家認為,近日天氣開始轉涼以及乾燥,病菌或會自動消失,未必能找到源頭。
類鼻疽傳播源頭主要是接觸受污染的土壤和水源、吸入受污染的微塵或水滴,以及飲用受污染的水。不計今年統計,過去20年香港錄得61宗類鼻疽個案;而今年錄得超過30宗類鼻疽個案,當中在深水埗區錄得20宗個案以上。
感染個案大增10倍,且目前仍源頭未明,情況令人擔憂。
由於感染個案主要集中在深水埗區,屬小範圍的病毒暴發。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對香港中通社記者說,個案的暴發難以用貨物流轉、供水收污染解釋,儘管當區有兩個配水庫,但配水庫的供水網絡網廣泛,難以解釋供水系統聚集當區出現問題。
曾經到相關配水庫視察的政府專家顧問、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則建議,當區市民“放水”一分鐘後才食用,並建議水務署增加食水氯含量,在出水口增加紫外光裝置消毒。
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為2至4周
據了解,特區政府計劃將類鼻疽列為法定呈報傳染病。
梁子超認為,這次屬區域暴發,對是否列入法定呈報傳染病幫助不大,應在區內檢查是否有潛在病毒。他根據病菌分佈的時間曲線分析,若深水埗區感染個案逐步減少,有理由相信傳播源會暫時消失,相反感染個案持續高頻率出現,則須加強泥土取樣,除此之外,亦可以在實驗室培植泥土細菌作基因比對。
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為2至4周,但可以介乎1天至數年,廣泛存在於土壤和泥水中,特別是濕潤黏土。梁子超分析,群組暴發已有兩個餘月,傳播源或已經在兩至三個月前已出現,近日天氣開始轉涼以及乾燥,病菌或會自動消失。“因此未必能找到病菌源頭。”
他直言,儘管今年病菌有機會自動消失,但明年雨季病菌或會再次出現。應提早做好環境搜查及土壤培植,觀察是否有潛在的風險點,提早控制傳播源頭,才能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目前沒有針對類鼻疽預防疫苗
目前沒有針對類鼻疽的預防疫苗,有市民擔心會防不勝防。梁子超指出,雖然類鼻疽是會引致嚴重疾病,但主要受影響的是長期病患者。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曾祈殷表示,感染類鼻疽早期病徵與感冒相似,糖尿病、慢性腎病和肝病等長期病患者、免疫力不足人士、癌症患者、正服食抗排斥藥物或類固醇的人士等高危群組一旦受感染,病情可能急速惡化,死亡率高達40至75%。
曾祈殷指出,類鼻疽的主要感染途徑是由吸入帶有細菌的微塵造成,提醒市民起風下雨後在路邊等車時戴好口罩,以免吸入塵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