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意外一宗都嫌多

2022-10-26

【特稿】工業意外猛於虎,沒事就沒事,但一旦發生事故就非死即傷。本澳近期接連發生工業意外受到社會的關注,近半年以來有新聞報導記錄的事故就有五起事故,分別發生於今年4月30日第四條跨海大橋工程發生工業意外,一名本地男僱員被鋼索割傷頸部須送院治理;6月15日在文化中心旁邊地盤發生工傷事故,一名51歲的地盤女工懷疑由約3米的高處墮下;6月25日在P地段暫住房項目工地上周六發生意外,有六名工人擦傷。8月11日在某酒店發生奪命工業事故,1名51歲菲律賓籍男外僱在檢查機動花槽轉動時,不慎被齒輪鏈帶夾到頭部死亡。10月23日氹仔一個工業中心發生致命意外,一名內地男外僱懷疑維修射燈期間觸電身亡;10月23日同日在路氹城某地盤發生工業意外,35歲持藍卡地盤工人懷疑在升降台上升期間被天花的橫樑夾到受傷,經搶救後延至翌日死亡。

以上所列只是上了新聞報導為筆者所知,但每一宗所呈現的結果真是非死即傷。從以上事故我們也可以看見,建造業的致命工業意外是眾多意外中佔比最高。近年,在特區政府勞工事務局、業界、僱主、僱員等的共同努力之下,本澳的在職安健宣傳和監督巡查方面的工作落實得比較好,但此等狀況之下仍然頻發工業意外,這說明在職業安全的工作方面還是做得不到位、仍有很大改善空間。

往往一宗事故的工友大多都是一家之主、都是家裡的頂樑柱,一旦發生工業意外不僅僅是一個家庭失去經濟支柱,而是妻子失去了丈夫、子女失去了父親、父母失去了兒子;此外,家庭成員在失去至親的同時也對未來的生活感到徬徨無助,這等狀況真是人間悲劇,希望僱主以及政府方面協助死者家屬處理好相關後續事宜。

從很多工業事故來看,多數都是個別獨立事故引起的工業意外,也可以說跟工友的操作是否得當息息相關。對於防止工業意外的發生,在總結無數次經驗後可以總結出事前、事中、事後的預防、監督等方法去處理,都希望三管齊下能達致最佳效果,但往往出事的都是個體,而非整個施工現場做得不夠到位。整體的施工場地有事前的監管一般結構性出事的可能性不大,但工友每天的狀態不一,譬如是否心情不好、是否有抑鬱、又或者休息不好等等,這就關乎每一個工友自己的操作和安全觀念,是否安保功夫做得足有關,這才是防止發生個別性質的工業意外最為關鍵的因素。

所以,筆者認為防止工業意外發生,要落實到個人職業操守這才是避免發生工業意外的有效方法,至於事後的勒令停工整頓等等措施,這等事後諸葛亮式的“馬後砲”往往只能總結經驗,但每一個施工場地都不一樣很難有個統一標準,關鍵還是看個人,所以如何在開工之前或開工期間,能有效識別或了解工友當天的情緒是非常關鍵的事,這樣就要求工頭要了解自己手下工友的精神狀態,這樣才能更好將職安健工作落到實處。

--櫛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