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敵不過一場雨

2022-10-01

【特稿】9月最後的一天,一場連綿不斷的秋雨由早下到晚,就這樣在舉國歡度國慶節到來的前一天,市民們、旅客們還沒有正式外出購物、散心就被這場大雨給攔在家裡、撂在了馬路上。從青茂口岸乘車前往亞馬喇前地轉車,足足花了本報某熱心讀者近兩個小時的時間,這場雨可以說輕而易舉地把澳門半島的交通系統癱瘓,把特區政府十幾年以來意欲建立的“智慧交通”就這麼隨隨便便地擊垮,什麼雲計算智能交通,什麼大數據分析,什麼天眼即時錄像,在這一場大雨面前顯得是如此“不堪一擊”、如此的“微不足道”,我們不得不慨嘆人算不如天算,所謂的“智慧交通”、立體網絡,在一場雨的面前也是虛有其表。

智慧交通說了十幾年,著手整改也有近十年,但澳門半島的交通似乎從來沒有見過好轉,不但沒見好轉似乎還有加劇的趨勢。無論是在北區還是內港一帶、新口岸一帶,幾乎整個澳門半島的交通一遇到雨天就幾乎是癱瘓狀態。到底是什麼原因如此難以根治?有說是本澳車輛太多,有說無處不在的掘路才是罪魁禍首,說了十幾年似乎都是老調重彈毫無新意,可就是如此問題偏偏就沒有一個政府部門出來整頓處理找出根源,如此得過且過日過一日都解決不了的問題,也不怪市民但凡是交通時事節目都能被唾沫給淹死--意見太多。

記得今年早四月份某時事節目探討本澳智慧交通時,交通部門某領域的一位負責人說“即使世界智慧交通發展成熟的城市,遇到交通超飽和時,智慧交通燈的作用都有限,塞車是無可避免。”既然是交通飽和車輛過多,那就循著這個問題的方向去解決唄,增加購車成本或許也是減少車輛過多的一種方法;如果是因為掘路過多而嚴重影響道路的使用,那就要檢討工務部門的工程審批手續。如此類推,其實很多問題都是主政的懶惰、部門的不作為從而日積月累地將問題積少成多成為社會的負擔,這也反映出各個部門之間混亂無序的協調關係,與避重就輕、得過且過的懶政思維。

圍繞城市能輕鬆運行,與之相關聯的城市規劃以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要跟得上城市發展的節奏,配合軟性的譬如稅務制度、降低車輛報廢年限等等措施,無非就是通過減少車輛或者提升道路順暢來解決交通堵塞問題。城市管理是複雜多樣化的體系,沒有一成不變的治理措施,也沒有墨守成規不知變通的管治手段,更要針對性地根據發展趨勢來定奪解決問題措施的落實,最終的目的還是讓整個城市能輕鬆運轉達致脈絡舒暢,而不是某些政治人物為籠絡選票而避重就輕故左右而言他的所謂“社會怨氣”。

--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