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資源成為每個人責任

2022-09-15

【特稿】清潔專營公司於中秋夜(9月 10日) 在全澳20多個賞月地點共收集 6.2噸垃圾,比去年的垃圾量的 3.5噸多。面對全球氣候暖化、極端天氣、暴雨、乾旱等問題,這些都不再是只出現在電視機、互聯網或社交媒體上遙遠他方發生的事情;澳門在2017、2018年經歴「天鴿」、「山竹」,還有近日酷熱天氣、空氣質素不良日子持續,減少過度的浪費、節約資源勿浪費,成為了每個人的責任。

中國傳統節日中,親友有相互送禮、送應節食品的習慣,例如剛過去的中秋節,市民在親友之間或公司向員工送贈月餅、生果籃等,送上節日祝福及心意,除此,節日的應節產品亦應運而生,中秋為例,有燈籠、有部分人士喜歡在中秋夜玩螢光棒,中秋過後,會有物資、食物浪費的情況,燈籠、螢光棒被棄置,月餅過期「食唔晒」而丟棄、月餅盒被棄置等情況。近年,不少商家都會在設計上,透過加入時賞感、藝術及實用元素等,讓月餅盒的生命週期可以在中秋過後被延長,作為小飾物盒,但大部分的月餅盒都會被棄置。中秋節中有部分物品是可以重用或以環保方式取代,例如有環保團體建議,以LED燈代替螢光棒,減低螢光棒在自然分解或焚化過程中對環境、土壤及空氣的污染,燈籠則可以留起翌年重用,或以重用物料自製燈籠。

過去節約被視為生活條件不富裕,年代轉變,環保大勢之下,節約、簡約成為了一種生活態度,不過度浪費、過節不過度鋪張,足夠份量,負責任的消費態度和行為,減低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的破壞及負荷,反而更加獲得認同及欣賞。若然真的沒有空間留置等待翌年重用,或者對身邊物品視如「雞肋」般,有「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覺,可以透過環保群組或平台,贈予其他人,可能在你眼中視為無用/用不著之物,在別人眼中是一件寶貝,讓物品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長,悅己、悅人!

十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