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3154號
2022年09月03日
星期六
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萬眾期待 惟解決長期問題須耐心
2022-09-03
【香港中通社9月2日電】 (香港中通社記者 陳卓儀)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將在10月19日公佈。近年香港的經濟和民生經受社會事件及新冠疫情的雙重衝擊,不少人都期盼新一屆特區政府推出有效措施,重振東方之珠的活力。從近期舉辦的多場公眾諮詢會的熱烈反響看,這份《施政報告》可謂萬眾期待;但也須清晰認識,破解長期民生問題如住房,仍需耐心。
特區政府將舉辦約30場咨詢會,聽取立法會議員、不同界別代表和市民對施政報告的意見和建議。李家超和管治團隊亦會到社區探訪市民和不同界別代表,市民也可以通過社交平台反映意見。
兩場在週末舉行的公眾諮詢有數百位市民出席,李家超率領司局長出席,一把膠凳、一本筆記,特首直接與市民交流聽取民意,展現親民作風。市民大多關注房屋問題,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學生稱欠下20多萬港元學債,希望政府紓緩壓力;還有少數族裔男教師直言過去很少有機會面對面與官員交流,坦言想進政府工作很難。
正如李家超在首場地區諮詢會所說的“多聽少講”。除了地區諮詢,李家超和香港多個政團、議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還通過線上線下等方式,就《施政報告》交換意見。在李家超探訪深水埗基層後,司局長也紛紛落區傾聽民意。
2019年社會運動後,香港社區因黑暴或因疫情,一直較少有官員落區。李家超展現的親民形象,讓市民感受到新人事新作風。李家超參選前提出的政綱強調要著手解決多項民生難題,提出“以結果為目標”的口號,首份《施政報告》正是驗證李家超是否有心改革的指標。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對中通社記者表示,李家超與他的團隊在努力建構一個政府接近民眾、願意聆聽民眾心聲的形象。當然,這些工作需要持之以恆,否則會前功盡棄。這些工作也會燃點民眾對政府的期望,《施政報告》因此必須對那些提升了的期望作出適當回應。
實際上,雖《施政報告》尚未出爐,但特首上任以來在施政上已讓外界耳目一新。李家超出身紀律部隊,特點就是執行力強、重視效率、反應迅速,這些特點也充分反映在李家超上任後面對社會熱點議題的方式上,如增加“通關”名額、放寬入境檢疫、安排港生北上便捷路徑、人氣男團發生意外後徹查事件等等。這些積極回應民意的表現,難免也讓外界對特首在解決長期問題上有超預期期待。
無論是公眾諮詢,還是各界提建議,房屋都是重點議題。然而,覓地建屋,需要十年八載,更何況目前香港面臨的是填海、收地等更棘手的大工程,“硬骨頭”不少。劉兆佳強調,在房屋等長期民生議題上,特區政府有需要做好期望管理,向民眾講解政府面對的困難和局限,並同時努力調動社會資源配合和支持政府工作。
時事評論員、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講師陳偉強對記者表示,新特首上任後,市民對自己支持的政治人物有所期待,這是理所當然的。他特別指出,房屋問題是歷屆政府的難題,市民都期望李家超能提出大刀闊斧、立竿見影的政策,但這幾乎不太容易實現。他建議,特首在《施政報告》中可以提出一些具有象徵性意義的舉措,例如在與利益階層商議收地時,要表現姿態,破除利益糾葛,讓市民感受到特首與基層站在一起。
正如與內地“通關”這一民生大事,李家超視為重要工作,但也做好了預期管理,強調並非短期內能實現。隨後,他率領團隊一步步開“小門”,在疫情下仍與粵方保持密切溝通,務實提出方案解決“痛點”,雖沒有立竿見影,但急民所急的態度,已經回應了訴求。
相信在房屋等問題上,特首的《施政報告》也會有所回應,為香港紓解民困開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