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二國退出中東歐合作機制 中方平常心對待

2022-08-13

【香港中通社8月12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王豐鈴)位於波羅的海的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8月11日宣佈退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小組(『16+1』機制,下簡稱機制)。至此,波羅的海三國已全部退出該機制。受訪專家指,兩國退出是政治行爲,此舉或引起區內其他國家效仿。而中方則以平常心看待退出機制的行為,因為中國與中東歐合作務實開放。

 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11日各自發出措辭相近的退出聲明,並表示會『繼續努力與中國建立建設性和務實的關係』,同時尊重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和人權,推進歐盟-中國合作。

 事實上,兩國退出已經醞釀一段時間。2021年,愛沙尼亞總理卡拉斯就曾拒絕出席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領導人峰會。據歐洲媒體Politico報道,兩國官員過去幾個月多次私下表示考慮退出該機制。

 中國於2012年開始,與17個中東歐國家成立地緣合作機制,旨在深化雙邊關係。2021年,立陶宛率先宣佈退出該機制,在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宣佈退出後,立陶宛外長藍斯柏吉斯8月11日在社交媒體呼籲更多國家退出,稱現存的『14+1』應該完全被『歐盟27國+1』機制取代。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中歐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簡軍波12日向香港中通社記者解析:『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小組是平等開放、成員國共同參與的多邊機制,在促進中國與中東歐關係,尤其是促進中東歐國家加深與中國的雙邊關係層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兩國退出實際上是政治行為,卻給出冠冕堂皇的藉口,強調了與中國在意識形態和政治層面的差異。但兩國又留有餘地,一廂情願認為在機制之外仍能與中國加強雙邊關係,透過雙邊合作謀取利益,說明只是不喜歡這一機制。』

 他續指,波羅的海三國做出這一決定,是出於共同利益和立場。三國都依賴美國的安保,都深受美國的政治影響,共同面對俄羅斯的安全威脅,在歐盟中均處於相對邊緣地位,對華政策亦相似。立陶宛的退出,對其餘兩國存在一定示範效應。

 當前,三國均面臨經濟衰退的威脅。立陶宛和愛沙尼亞的中央銀行都預測各自國家經濟將長期放緩,經濟學家預測拉脫維亞經濟衰退的風險非常高,國家正處於不正常時期。三國在此時退出機制,出於什麼考量?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分析認為,三國原本打算『只做不說』,但當前中國面臨台灣問題,以及與西方的緊張關係,加上美國供應鏈『脫鈎』,便索性公開表明退出。但三國行為又有差異,立陶宛不僅退出機制,也拿一個中國做文章,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則是盡量切割,既不願與中國斷交、被美國利用,又想有所策應,屬於矛盾心態。

 簡軍波指出,三國與中國經貿聯繫較淺薄,顯然不是出於經濟考慮,而是政治上的舉動,或通過此舉獲得更多的美國資源,如在經濟上獲得一些幫助,但也僅是一種可能性。

 在兩國宣佈退出機制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迅速做出回應,聲稱美方將繼續密切支持他們在這一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兩國決定的背後是否有美國方面的因素?

 簡軍波分析認為,波羅的海三國或受到美國慫恿,相信退出機制的議題也曾在歐盟層面討論過,但歐盟無權控制成員國決定。從外部來看,國際社會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三國的對華政策與對俄、對美政策彼此相關聯,疏離早在俄烏衝突之前就已開始,中俄關係的確是影響三國對華政策的重要因素。從內部來看,一些強調意識形態、親美立場的政黨和政客上臺,也促使三國對華立場改變。

令人關注的是,波羅的海三國近年都開始『友台』,均設有『友台小組』,並於2021年 11 月組團訪問台灣,會見蔡英文。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接下來會否仿效立陶宛,在兩岸問題上挑釁『一中原則』。

 簡軍波指出,不僅是波羅的海三國,歐盟的其他一些成員國,未來都會出現與台灣關係加強的趨勢。料這些國家會不斷發起挑釁行為,試探中國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