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邁上高質發展新跑道

2022-06-17

【特稿】“粵港澳大灣區帶給企業的空間和市場巨大。”香港青年柳妍熙帶領團隊入駐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以有機電致發光(OEL)照明技術打造“會發光的斑馬線”,助力智慧城市建設。

從一名歌手,到科技創業者,柳妍熙轉換人生賽道,在粵港澳大灣區闖出了一片新天地。中新社昨日發佈了相關報道: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選擇在大灣區創業就業、奮鬥追夢。據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廣東省建成“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體系,累計孵化港澳項目超過2300個,吸納港澳青年就業達3400餘人。

“人才流動具有規律性,利於人才成長與發展是根本驅動力。”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省人才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副主任周仲高看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加快,各種制約人才流動的障礙不斷清除,港澳青年來內地創業就業意願進一步增強。

這一現象的背後,是粵港澳攜手推動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機制“軟聯通”,使得要素流動更加暢通高效,三地合作更加緊密深入。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標誌性工程建成運營,大灣區鐵路運營里程近2500公里,“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形成。珠江口東西兩岸跨江通道陸續建成,從北向南已有4條公路跨江通道以及1條鐵路通道。

此外,粵港澳三地口岸通關效率大幅提昇,創新實施“一站式通關”“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等便利通關模式。

粵港澳大灣區著力推進“灣區通”工程,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軟聯通”不斷深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形成。比如,廣東對港澳實施更短的負面清單,基本實現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深港通”、債券“南向通”及“跨境理財通”等措施落地實施,人民幣成為粵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結算貨幣;3000多名港澳專業人士取得內地註册執業資格。

“創新是灣區經濟的魅力所在,科技創新力量是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靠。”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毛艶華指出,通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大灣區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截至目前,大灣區已佈局2家國家實驗室、10家廣東省實驗室、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20家香港、澳門聯合實驗室,聚集了眾多的境內外院士科學家以及港澳科研機構。“十四五”時期規劃建設5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數量均居全國首位。

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協同創新,迸發出越來越大的活力。從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到東莞松山湖科學城,再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大灣區新興技術原創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顯著提昇。

在粵港澳大灣區這片面積達5.6萬平方公里、人口逾8000萬的熱土上,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 (程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