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3078號
2022年06月06日
星期一
跨海纜車會否又成大白象?
2022-06-06
【特稿】《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由5月24日起公開諮詢60日,當中除了輕軌最受社會關注,再數則為科學館跨海連接新城A區的跨海纜車計劃,引起社會高度討論,首先是質疑實用性、其次是憂慮成效,會否又成另一大白象。
在《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中, 交通事務局長林衍新忽然爆出一個「科學館跨海連接新城A區的纜車計劃」,林衍新更認為:「這會是一個不錯旅遊景點,也並非取代原有的新城A、B區連接通道規劃。」又指,「透過纜車前往皇朝區,再在6公里的綠色濱海綠廊步行至媽閣。」並且希望一旦有條件,可作為一個旅遊景點或方便居民由A區去皇朝區的輔助性質交通設施。」該消息一出,引起社會不少質疑,有議員提出澳門的天氣、該區的環境(包括風速、颱風、雨季等)對跨海纜車運作的影響,坊間亦對實際成效,例如人流、建造和維修保養成本等,會否再造成另一個大白象工程。來自旅遊界的交諮委則表示「非常支持」,希望跨海纜車可以成為「網紅點」,給旅客和市民「打卡」,豐富澳門旅遊元素。
翌日(5月25日)林衍新稱,「該計劃未落實;跨海纜車是非常初步的概念。至於營運、維修等問題,若將來有機會規劃才考慮。」社會上仍然對該方案討論未了。以跨海纜車作為其中一個解決跨區交通問題的途徑,不是不可行,只是成效和計劃是否真正接地氣,若果收費太貴,數十元一程,勢必減低市民及旅客的乘坐意欲,若是收費需要政府長期補貼,包底補貼營運、維修,無法自負盈虧,只會成為另一個大白象工程,為庫房百上加斤,增加了旅遊吸引元素,仍於是無補。
交通問題困擾市民每日出行,需要透過多方面配合和解決,項目要接地氣、不是單純向好方面理想化思考,或藉用數據、異地的情況硬套落澳門去盲目支撐數據,更無意義。
諾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