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研究論集》新書發行

2022-05-16

《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論集》新書發行儀式

【本報訊】文化局目前將七十個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十二個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王忠昨出席《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論集》新書發行儀式時表示,由於純手工製作的非遺項目,跟時代要求的效率、批量生產有一些距離,該類項目在傳承上,需要與社會需求關連起來,了解社會需求。他提議,可以結合澳門本地歷史文化展示作品;若出現項目淡出社會生活時,需要政府給予支持和提供展示空間,讓之得以傳承下去。

文化公所昨於「二零二二春季書香文化節」中,舉行《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論集》新書發行儀式,該書兩位主編﹕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王忠出席新書發行儀式,並主講「澳門非遺與當代社會座談會」。

王忠表示,澳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的保護工作起步很早,在《文化遺產保護法》中也有專門章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保護、保育,有法制的保護,在普查方面也做得非常扎實。

問到本澳目前非遺的保護工作,王忠指,與民生、經濟關係比較緊密的非遺,例如飲食類、民生類,涉及經濟以及社區領域項目,保存狀況是不錯的;但傳統的手工藝類,例如雕刻,由於純手工製作,效率、批量生產與時代要求有一些距離,繼而產生了在傳承上的問題。

他續指﹕「文化不斷發展,由於跟社會、百姓需要關聯起來,所以文化是不停進化和演進,也是正常的;但文化遺產保護不是要讓它放到冷藏裡面,讓它不去改變。」因此,王忠建議,非遺的傳承要與社會需求關連起來,了解社會需求,可以結合澳門本地歷史文化展示作品;若出現項目淡出社會生活時,需要政府給予大力支持和提供展示空間,也可以透過與中、小學合作,透過入校推廣及傳授,讓之得以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