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創科局局長薛永恆:疫情是反思創科產業發展前路的契機

2022-04-25

【香港中通社4月24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陳卓儀 崔靜雯)“這次疫情有危有機,香港民生經濟大受影響,但也是反思的契機,市民在日常生活裡要如何用好科技。”香港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恆近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專訪時表示。

五間大學在世界一百強內、兩間醫學院在世界五十強內……香港的基礎科研實力在全球處於領跑角色;然而很多本地初創團隊如大疆,最終卻在深圳發展大業,香港科創近年來過於靜默。第五波疫情以來,香港實驗室內的硬科技走入百姓生活,也在國際受到認可,在2022年日內瓦國際發明拿下多個與抗疫相關的獎項,其中包括市民非常熟悉的新冠病毒污水監測裝置。

香港科技大學近日研發殺菌塗層可在五年內可殺死Omicron病毒,“沒有疫情,也不會做這個塗層,因為沒有必要用到;但透過疫情,大家會反思如何在殺菌消毒方面做好把關。”薛永恆對記者表示,科創在香港確實缺少土壤,因為香港實在太方便了,下樓就可找到食店找到商場,沒有網購、外賣需求,但抗疫期間,市民切身感受,善用科技原來可以更好服務日常生活。

實際上,香港的科創曾風起雲湧過,特區政府20年前就表示要打造亞洲矽谷,其中就有著名的數碼港項目,但最終被詬病“淪為房地產項目”。近十年,香港在創科方面似乎已被深圳杭州趕超。

特區政府最新施政報告把大批用地撥在科研用途,其中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到,要將新田科技城打造成香港的矽谷。

薛永恆說,數碼港開始期間,香港創科氛圍未成熟,在艱難的發展階段需要社會各屆給予支持、接受回報時程長的事實。他強調,經過多年努力後,數碼港已為香港七百多間初創企業的基地,也都經營得非常成功。

他強調,香港因應居住條件有待改善,商業發展蓬勃。“很多時候有很多誘惑,這塊地拿來改善居住環境或改善商業行為,這都是無可厚非的”,但政府要有一個大局觀,要將手上資源包括土地資源做好規劃,以長遠眼光看到香港的發展路徑。

不過,特區政府仍要直面土地難題,最大的問題就科研成果的轉化如何在本地量產、商業化。在機電工程師出身的薛永恆看來,要讓創新科技成為產業需要配套,不可能所有工業都留在香港,應用好大灣區優勢互補,與深圳、東莞、廣州及其他具備工業優勢的內地城市做好互補。

“香港過去太著重金融、物流、貿易、旅遊,現在要想一想如何添新的經濟動力。”薛永恆認為,科技創新就是重點,這屆政府已投放超過1300億港元推動香港科技發展。他舉例說,如2014年香港的科技初創公司大約只有一千多間,目前已經有四千多間;而僱傭的人數以前只有2000多人,現在已經有12000多人。

跟隨傳統行業,香港年輕人的擇業也傾向於金融、法律產業,這與內地年輕人嚮往科技大廠有很大差異。薛永恆表示,香港年輕人非常優秀,也很有抱負,每個人擇業當然都希望有更好前途,因此政府應承擔一些責任,營造產業鏈和氛圍,不光要證明創新科技有將來,同時也要有工作崗位等他們。

科技由娃娃抓起,讓年輕人有親身體驗的機會非常重要。據介紹,特區政府由小學、中學、大學,以至大學畢業後,都有支持配套。例如創科實習計劃讓學生了解培養興趣,兩年內已有4000多名學生參與,他們結束實習後九成表示願意投身創科行業。

香港的創科發展經歷過“互聯網泡沫”,正站在新的起步線,更像是一場“重考”。創科局2015年11月正式成立,作為第二任局長,薛永恆對香港的創科路滿懷信心,路程也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