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溥森:流浪貓狗可由社會共識推行TNA計劃

2022-03-11

陳溥森

【特訊】社會民生促進會會長兼市政署市政諮詢委員陳溥森表示,驚蟄過後,萬物復甦,本澳的流浪動物,尤其是棄養於公共地方的貓狗再度活躍,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日前,在市政署召開的離島區“社區座談會”上,就有不同團體代表和多位黑沙村居民發言,反映路環區內黑沙及九澳等地的流浪貓狗活動日見規模,更常以族群之勢遊走闖蕩,滋擾居民的正常生活,他希當局能正視和解決問題。

陳溥森表示,事實上自從本澳《動物保護法》和《動物防疫法》實施後,幾年來在普法教育下,人們愛護動物、保護動物的意識確實有所提高,領養動物的數字也在逐年增加。然而,隨著大型建築地盤的陸續竣工和近三年新冠病毒疫情的肆虐,經濟環境惡化,不少家庭的經濟壓力與思想壓力亦不斷增加,棄養寵物的情況也在呈現上升之勢。據有關資料示,現時全澳出沒於各處的流浪貓狗超過一千二百隻。問題在於,現時社會上有眾多的人士私下在山林和社區等近五十個公共地方餵飼流浪貓狗,提供過多的生熟肉類、魚類飯團之類的食物餵食,不僅令流浪貓狗得以大量無序繁殖;還因為動物食剩的殘留食物在露天日曬雨淋下容易黴變而致異味四溢,滋生蟲鼠禍患。為此,市政署加強了巡查,去年一年就清理近兩萬份餵食殘渣,重量逾五噸。

陳溥森續稱,為更有效地解決問題,當局前期曾參考過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試行推出“誘捕、絕育、放回原地”(英語:Trap Neuter Return,縮寫:TNR)的TNR計劃,但礙於人力物力、環境保護、地點選擇、費用投入和獸醫支援等原因制約,效果並不明顯,結果形成現時的蔓延之勢,歷遏不止。坊間針對貓狗便溺、打鬥噪音、行為滋擾和攻擊人類及其他動物帶來的公共安全與公共衛生問題的投訴近年有所增加,每年達近五百宗。

陳溥森認為,鑑於流浪動物的惡性發展,容易造成生態的毀壞,加上遺棄動物自身往往或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傷殘,必須予以救治;又或潛伏著傳染病及寄生蟲,令動物族群容易發生交叉感染等,倘發生襲擊人類事件,更可能釀成嚴重的社會問題,難怪社會上要求當局正視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呼聲日漸強烈。從現實出發,當局完全可以推行“誘捕絕育領回/領養”的TNA計劃。這樣做有利於減少人道毀滅的數量和控制無序繁衍。他建議,要真正落實,關鍵在於當局要廣泛做好宣傳講解工作,爭取市民的認同和支持,尤其要爭取社會團體和學校的共同推動,夯實操作模式和具體細節,落實可互動、可追蹤的認領清單,保證飼主能提升盡責寵物主意識,履行法定飼主義務,這就可達到既保護動物,又減少流浪動物對社會的影響。當然政府應從中給予獸醫技術的支援,以及經濟上的必要資助。通過官民共同努力,從源頭上減少流浪動物的産生。